不久前,演員於適在個人社交帳號曬出兩組照片,一組懷抱吉他,在音樂節唱心中群山;另一組縱身上馬,馳騁天地草原間。這個8月,由他擔任音樂發起人,一檔在山海間尋聲,邊採風邊即興創作的節目將登場。東方衛視即興共創音樂採風節目《聽,誰在唱歌》今天發布概念海報,宣告一場別開生面的即興共創音樂採風探索即將開啟。節目懷揣著「聽山河聲音,唱人間煙火」的初心,由音樂發起人於適,攜手音樂合伙人胡海泉、莫西子詩,集結一群音樂夥伴組成「尋樂團」,深入中國大地的壯麗奇景與文化深處,共同開創「採風+即興創作」的音綜新模式,探尋音樂最本真、最富生命力的樣貌。 值得一提的是,為將即興共創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聽,誰在唱歌》音樂發起人於適還將在社交平臺發起「於適即興音樂搭子召集令」系列挑戰賽,希望尋找到那些擅長即興創作、擁有音樂絕活、敢於用音樂進行鮮活表達的民間高手,讓實現音樂夢想成為可能。在原生態裡喚醒旋律常見的音樂類綜藝,拼歌手完成度,拼直播真功力,也拼改編、伴奏、音響、舞美……工業化的精益求精之外,還能比什麼?《聽,誰在唱歌》選擇「走出去」,將目光對準音樂產業鏈的創作上遊,拋出聽「誰」唱歌的嶄新命題。作為節目「題眼」,「誰」有著多重意涵。它是山川湖海的呼吸,是風掠過草原、雨打在山巔的「自然之歌」;是彝族高腔、蒙古呼麥中傳承千年的「文化之歌」;也是那些藏於民間的音樂人,口口相傳、質樸而充滿力量的「生活之歌」;最終,它還是「尋樂團」在被這一切深深觸動後,靈感迸發、即興而成的「心靈之歌」。 概念海報正是這一立意的視覺化呈現。海報以「聲生萬象」為概念,將山川化為躍動的音符,將人間煙火定格為創作的背景。前景中,音樂人正靜立聆聽,準備將這無聲的震撼化為有聲的歌謠,完美詮釋了節目從天地萬物中汲取靈感、最終即興共創完成音樂的誕生之路。在地理與人文肌理中譜寫大地之歌《聽,誰在唱歌》創新性地採用「採風+即興創作」模式,這源于于適對回歸音樂本真的共同嚮往——希望跳出工業化的製作流程,在真實的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根,即興成歌。於適邀請他的音樂好友胡海泉、莫西子詩擔任音樂合伙人共同出發。同時,在這場音樂之旅中也會有更多的音樂夥伴加入,「尋樂團」的足跡將遍布新疆的遼闊草原、內蒙古的蒼茫大地、大涼山的民族村寨,也將深入重慶的市井街巷,在多元的地理與文化肌理中,進行純粹的音樂創作。當地的原生態音樂與鮮活的城市之聲,將為創作者們提供直接又生動的靈感。觀眾也將在節目中,看到創作者們如何圍坐在一起,因一個旋律、一句感悟碰撞出火花四濺的樂章,見證何為創作本真的幸福感。這些充滿了山河力量與人文底蘊的歌曲,最終將通過電影級美學打造的「即興共創」與「大地舞臺」進行呈現,完成一場視聽盛宴。《聽,誰在唱歌》希望通過這次探索,為中國音樂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讓更多有才華的音樂人被看見,並向觀眾證明:靈感始於聆聽,當創作者的才華與世間感動交織共鳴,或許,萬物皆可成歌。
巍巍喜馬拉雅山脈,滔滔雅魯藏布江,在西藏,時間仿佛流淌出不同的韻律。這裡的生活很慢,雪山冰湖亙古寧靜,草甸牧場上牛羊悠閒、牧歌迴蕩,格桑花靜靜開放,酥油茶在銅壺裡咕嘟作響。這裡的發展很快,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復興號」動車組飛馳青藏高原,5G網絡通達所有鄉鎮,民眾看病就醫更加便捷,增收致富的步伐越走越快。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西藏人民正以獨特的節奏,跑出幸福生活的「加速度」。 駐足美景,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初入雪域高原,腳步似乎慢了下來。山脈倒映著雲朵的影子,拉薩河靜靜流淌,犛牛慵懶地咀嚼著鮮草……當地老鄉告訴記者,「在西藏,一切要慢一點,像犛牛一樣慢」。 慢一點,景致才好看。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水如鏡,水鳥翔集,藏語意為「天湖」。7月的納木錯邊,拉薩市當雄縣納木湖村村民斯加正牽著犛牛供遊客騎乘、拍照。26歲的斯加在家鄉放牧,旅遊業算是他的「兼職」。 「每年旅遊旺季,我們『牽牛拉馬』帶遊客在湖邊觀光,月收入能有9000元。」斯加說,沾了西藏旅遊蓬勃發展的光,他既能在家門口掙錢,又能為家鄉發展出力,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據統計,今年以來,納木錯景區已通過旅遊服務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約2000萬元。「我們85%以上的員工都是本地群眾,從事景區講解、文創製作、生態護林等工作。」拉薩納木錯景區保護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龍泉向記者介紹,景區定期對員工開展專業培訓,持續優化遊客的旅遊體驗。 綠水青山,是納木錯文旅發展的最大本錢。「納木錯的生態系統相對脆弱,文旅開發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張龍泉介紹,納木錯景區近年設置生態監測站,實時監測湖水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變化;嚴格劃分核心保護區和觀光區,控制觀光區遊客總量;新能源供氧觀光車、環保公廁等一批設備設施得到更新。 在昌都市邊壩縣邊壩鎮普玉一村,三色湖、祥格拉冰川、貢嘎藍冰洞等自然景觀,成為遊客熱門打卡點。「這裡有冰川、湖泊、宗堡,歡迎各地朋友來邊壩三色湖景區發發呆,享受一下慢生活。」邊壩縣文旅局黨組書記仁增旺秀說。 「三色湖」由黑湖、白湖、黃湖組成,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每年5月底至6月初,景區的高山杜鵑漸次開放,呈現粉紅、淺紫、雪白色花團的盛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賞玩。來自遼寧的自駕遊客李先生說:「三色湖很靜謐,能給人帶來心靈寧靜的力量。」 2024年初,普玉一村利用50輛越野摩託車搞起了「冰雪探秘+越野騎行」特色旅遊。「靠著這輛摩託車,年收入過萬了。」村民平措說。在一系列政策激勵下,邊壩縣去年全年接待遊客超30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3454萬元,同比增長225.84%。 接診提速,患者就醫少跑腿 那曲市人民醫院,是全國海拔最高的三級甲等醫院。幾天前,19歲的患者索朗因突發胃出血緊急入院治療,還出現了嘔血症狀。內科醫生仁增曲卓嫻熟診斷、安排用藥,患者不久就有了明顯好轉。這離不開她的「師父」——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專家吳昊的指導。 作為遼寧省第10批、第11批援藏醫療專家,吳昊起初對那曲的印象是艱苦,「連樹都長不起來」。彼時,有些疑難病患者來那曲就診,卻因醫療設備缺乏、救治能力有限只能轉院拉薩,耽誤了病情,這讓他十分痛心。 「患者大老遠跑來看病不容易,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為了讓成熟的醫療技術在那曲落地生根,吳昊收了仁增曲卓等2位「小徒弟」,將自己的方法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她們。「現在我們每月完成的檢查已經從幾例增長到三四百例,兩位學員已經可以獨立完成腸鏡、胃鏡操作,其中一位學員不久前剛在自治區競賽中獲了獎。」談起徒弟們的進步,吳昊十分欣慰。 青藏高原地廣人稀,為了讓患者少跑腿,自2022年起,那曲市人民醫院引入遠程會診機制,通過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專家遠程會診,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更好的診治。 在病理(遠程)診斷中心,切片經掃描上傳後,一周內就會從遼寧大連傳回會診報告;在眼科遠程診斷中心,專家通過實時畫面遠程指導本院醫生檢查眼底;在心電遠程診斷中心,已有1469條患者的心電圖數據成功共享…… 如今,那曲市人民醫院醫療設施和治療水平有了極大改善,接診速度越來越快。 放眼整個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已全面建立,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急救和巡迴診療體系不斷完善,自治區民眾正在從「病有可醫」邁向「病有良醫」。 安居樂業,致富路上越走越快 「藏東明珠」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一場大雨剛過,稍有涼意,藏式小樓內卻是暖意融融。在昌都市察雅縣吉塘鎮吉塘社區江嘎自然村,55歲的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西繞加措端起一杯酥油茶,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當年只有糌粑吃,還吃不飽,鞋子也是修修補補,腳趾頭都露在外面。」西繞加措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還過著緊巴巴的窮日子。坐落在深山中的這個藏東鄉村,村民們主要種植青稞,做成糌粑,偶爾用多餘的糌粑找鄰鄉牧民換酥油和牛肉。 讓西繞加措頭疼的還是房子。彼時,他的小屋是座一層高的土坯房,設施簡陋,冬天漏風、夏天漏雨。一到冬天又潮又冷,寒氣逼人,人還得和牲畜擠在一起。 2005年,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讓西繞加措搬進了新家。二層藏式小樓整潔明亮、水電完備,人居和牲畜飼養分開。他的兩個子女畢業後,也在家鄉順利就業。「現在吃喝不愁,生活舒服,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他說。 江嘎村還有不少像西繞加措這樣的村民,在政府的幫扶下住進了新房。有新房住,還要有錢賺。西繞加措和同事們把目光投向了察雅縣特色產品——蘋果醋。 察雅縣被譽為藏東的「蘋果之鄉」,高原上產的蘋果形狀飽滿、汁水甘甜,引起蘋果醋飲料加工企業的興趣。「所有村民一起開了個會,決定入股蘋果醋加工廠,分紅由全體村民共享。」西繞加措說,蘋果醋加工廠的分紅每年都在增長。 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入股實業、建特色小鎮……近幾年,江嘎村變著法子拓寬致富道路,全村人均增收1100餘元。 吉塘鎮如今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吉塘鎮作為西藏自治區規劃的「特色小城鎮示範點」之一,成了214國道沿途旅客的打卡點和休息站。「吉塘特色小鎮」正規劃打造康巴特色生態小區,兼顧生態宜居與文旅發展。「現在和諧安定的生活,離不開黨和國家對西藏的關懷和支持。歡迎各地遊客來吉塘做客。」西繞加措說。 蹄疾步穩,「幸福」過上了好生活 在西藏,每一步都是向上攀登。無論步履快慢,走向的都是幸福生活。 那曲市色尼區羅崗村,一座融合高原特色與江南風格的現代化村落。這裡是18個自然村85戶人家的新家園,道路寬敞整潔,兩層小樓鱗次櫛比,既有江南風格的白牆青瓦,又綴有獨具西藏特色的紋飾。今年6月,牧民德吉央宗一家剛剛搬進這裡。如今這個村子有了一個新名字——「杭嘉新村」,由浙江杭州、嘉興援助建設。 「村裡的公路通了,出門接送小孩方便許多,房子裡的設施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到新家的變化,德吉央宗笑得咧開了嘴,「現在我就希望村裡再建個學校,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啦!」 德吉央宗和丈夫多瓊時常想起過去艱苦的生活:無論冬夏,都要去水井打水;冬天氣溫低,取暖只能靠爐子。搬進新家後,供電、供水、通信設施一應俱全,供暖設施今年冬天前也將建成。小樓門口還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每月可儲電約20度供村民免費使用。「現在的生活真是好。」德吉央宗說。 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西藏民眾不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更向「居者有好屋」邁進。數據顯示,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人均自有住房面積不足3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到了41.5平方米。 為了增加村民收入,「我們鼓勵村民把犛牛、人力、草場入股到合作社,依託數位化『智慧牧業』平臺進行科學養殖和管理,年底就能享受到分紅。」杭嘉新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扎西群培說。 德吉央宗告訴記者,她的名字「德吉」在藏語裡是幸福的意思。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幸福故事在這片聖潔的雪域高原上演。 本報記者 呂九海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07日 第 01 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小蝌蚪app | 小猫咪视频 |
凤凰网直播 |
莲花直播 | 小蝌蚪app |
山猫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橙色直播 |
迷笛直播 |
桃子直播 | 蜜桃app |
茄子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鲍鱼直播 |
橘子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香蕉直播 |
魅影直播间 | 桃花app |
香蕉直播 |
花儿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69美女直播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快猫 |
520直播 |
深夜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仙凡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