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4日電 題:「立邦」創始人吳清亮去世 家鄉人追憶其愛鄉情懷 記者 吳侃 韓輝 當地時間8月12日,新加坡華商、吳德南控股集團創始人吳清亮逝世,享年98歲。 吳清亮1927年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早年他家境貧寒,1955年從經營一家小油漆店開始創業,1962年他與一家日本塗料企業合資在新加坡創辦立時集團。 1990年吳清亮將企業的品牌命名為「立邦」,並於1992年在中國註冊成立公司,成為較早進入中國的跨國塗料企業之一。他曾表示,在中國投資是立時集團最明智的決策之一。 2017年,吳清亮與孫輩在家鄉吳氏宗祠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開拓事業的同時,吳清亮也不忘回報桑梓。從興學育才、築橋修路到捐建醫院,他累計捐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支持家鄉大吳村的發展。 大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樹鈿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大吳村是潮汕地區的知名僑鄉,旅居海外的鄉親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很多海外鄉親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吳清亮便是其中的代表。 吳清亮幾十年間曾往返大吳村數十次,與鄉親們共商家鄉建設,並以父親吳松昌和母親李秀英之名進行公益捐贈。1980年,他捐資建立大吳村第一所幼兒園,此後又先後捐建松昌中學、松昌小學(後更名為松昌實驗學校)、秀英醫院(後更名為浮洋中心衛生院)等。 2024年6月,97歲高齡的吳清亮在家人的陪同下回到大吳村,看到已廢棄的松昌幼兒園舊校舍,決定將這裡改造成村裡的活動中心。6個月後,「大吳會客廳」落成。 吳樹鈿介紹,會客廳以村頭的一棵大榕樹為中心進行布局,設置茶書院、興趣教室、手工作坊、運動場等,還有潮戲劇場、特色市集等創新空間,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圖為由松昌幼兒園舊校舍改造而成的「大吳會客廳」。(受訪者供圖) 「聽到吳清亮逝世的消息,村民們深感痛惜,回望他為家鄉建設傾注的心血,大家都感念於他的愛鄉情懷。」大吳村村民、松昌實驗學校原副校長吳木欽說。 在吳木欽的印象裡,吳清亮平易近人、幽默風趣,與村民們相處很融洽。「他很重視根脈,每次回村都會去宗祠祭祖上香,還要去祖屋裡看看,在他母親曾居住過的房間坐一會兒。他常說自己的根在大吳村。」 「我們在與吳清亮的兒子交談時,發現他的潮州話說得很地道。他說是父親教會他說潮州話,還告訴他要把家鄉記在心裡。」吳木欽說。 回憶起與吳清亮的幾次接觸,吳樹鈿說,雖然他的生意做得很大,但是他在生活中沒有什麼架子,是個真誠和善、低調謙遜的人,每次返鄉他都會宗祠祭拜、參觀學校。 「吳清亮雖然身在海外,但只要家鄉有需要,他總是傾力相助。」吳樹鈿說,這些年來,以吳清亮為代表的僑胞鼎力支持家鄉發展,這份跨越山海的鄉情,也如同村頭的古榕樹般深深紮根,代代延續。(完)
城鄉黨組織結對幫扶是上海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經驗。兩年來,普陀區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奉賢鄉村,勇當振興「領頭雁」。他們以黨建引領發展,用智慧謀劃產業,傾情服務民生,成為激活鄉村發展活力的關鍵力量。駐村書記的鄉村振興三重奏在奉賢區奉城鎮護民村,駐村第一書記龔良華的身影活躍在田間地頭。兩年間,他帶領村「兩委」以「黨建紅」引領「發展綠」,探索出一條「組織強村、產業富村、治理興村」的振興新路。龔良華堅信「建個好支部」是關鍵。他帶頭講黨課,推動護民村成為「上海市學習型鄉村建設試點村」。促成村黨組織與7家職能單位、企業「結對共建」,引入道路修繕、數字鄉村、智慧養老等惠民項目及幫扶資金超30萬元,將「組織力」轉化為「發展力」。「黨建引領盤活資源、探索農文旅融合」實踐模式,在全市駐村工作交流會上入選優秀案例。護民村通過盤活閒置資源,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旅項目:將廢棄花棚改造為集多肉植物展示與村史文化於一體的"花藝多肉村史館";讓百年非遺琉璃工藝重煥生機;在蝦稻田中開闢親子體驗區;把閒置空地打造成生態蝴蝶莊園。其中,寵物樂園和蝴蝶莊園尤其受歡迎,成功舉辦的首屆萌寵嘉年華暨鄉村旅遊美食節單日吸引遊客超千人。通過開展「城鄉黨建聯盟」「滬上好物·書記帶路」等系列活動,實現助農銷售十餘萬元,拉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合作社消費升級增效、助農銷售增100餘萬元,村可支配收入較駐村前增長95.3%。 龔良華駐村後與村「兩委:共同創辦了鎮首家村級運營的長者食堂,每天中午飄出的飯菜香溫暖著老人們的心;5個睦鄰驛站解決送餐「最後一公裡」;發放大病補助超10萬元;組織義診講座22場;「貝碧嘉」等颱風夜,龔良華帶頭巡查的身影讓村民安心;為獨居老人安裝「電力脈象儀」守護安全。創新「屬長制」讓老黨員化身「鄰裡管家」…….這些生動圖景,正是龔良華用實幹對「黨建如何落地、產業如何生根、民心如何凝聚」作出的最好回答。從「隻身進駐」到「支援加持」「跨域聯動、組織聯建、需求聯合,在跨域互聯中奠定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駐村第一書記殷健在奉賢區梅園村開展工作時,始終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理念。他深入走訪村民,傾聽群眾心聲,將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針對「最後一公裡」的照明問題,殷健多方奔走,最終爭取到25萬元資金,為村民集中居住區安裝了路燈,真正「點亮梅園」。為改善104名殘疾人的生活,他積極聯繫資源建設村康復站,並定期開展困難黨員群眾慰問活動。面對存在多年的農產品佔道銷售問題,他創新思路,通過建設規範的村民自產自銷疏導點,既解決了佔綠毀綠、垃圾清運等治理難題,又保留了村民重要的銷售渠道。殷健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將辦公室打造成資源「調度中心」。他促成梅園村與中鐵建工集團等12家單位籤訂黨建共建協議,聯動市區園林部門改造「梅園禮·賢公園」,節省綠化費用10餘萬元。在健康服務方面,不僅組織普陀區多家醫院到村義診,還創新開設「普健康」線上諮詢平臺。通過對接普陀區總工會,打造了深受都市職工喜愛的「職工農場」。在農產品銷售方面,殷健搭建起了「線下+線上+單位」的銷售網絡。線下在普陀、長寧30餘個社區開展直銷活動,累計實現銷售額220餘萬元;線上入駐「賢品」等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從田頭直達餐桌;同時對接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累計訂單額突破50萬元。 這些舉措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實現了農民增收和市民受益的雙贏局面。從工作思路拓展、跨域聯合到目標設定和推進,他總是以黨建引領出發,以村民所需、所盼落地。這位「跨域書記」用最樸實的行動證明:鄉村振興,既要會「接天線」整合資源,更要能「接地氣」讀懂民心。「聯戶書記」的振興密碼清晨的柘林鎮法華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桂英傑背著雙肩包匆匆走在田埂上。包裡裝著兩樣「法寶」:一本記滿村民訴求的"聯戶清單",一袋準備送往國企食堂的"吳米"樣品。這兩樣物品,恰是他在法華村兩年駐村工作的生動寫照。在基層治理方面,桂英傑創新推行"紅色治理法",通過一本A4紙大小的"聯戶清單",記錄下村民的急難愁盼。村民老湯的宅基地翻新訴求,就是通過這個清單得到及時解決。她構建起四級聯戶網格,將矛盾化解細化為12類治理事項,僅2024年就成功調解宅基地糾紛60餘起。在2025年如意暢園安置分房工作中,法華村平穩完成了全鎮三分之一農戶的分房任務。產業發展上,桂英傑帶著「吳米」闖出了一片新天地。2023年底,她在普陀區創青協年會上的一場推介,為村裡大米打開了銷路:不僅對接上國企食堂實現穩定供貨,還爭取資金建起冷鏈倉庫,更設計出文創禮盒,使每斤大米淨利潤超過2元。如今,她正帶領村民試種花卉,計劃通過「合作社+技術單位+農戶」模式,推動村莊從單一稻作轉向「花卉+大米」的多元發展。民生服務中,桂英傑用點滴行動溫暖著村民的心。2024年重陽節,志願者為20對老夫妻拍攝紀念照,老人們特意換上珍藏的中山裝。在她的「資源對接表」上,記錄著更多暖心舉措:普陀團區委捐贈5萬元修復蝦塘設施、組織義診服務200餘人次、節日慰問覆蓋全村困難群眾。這些看似微小的「小確幸」,匯聚成了鄉村振興的「大民生」。從一本聯戶清單到一袋大米樣品,桂英傑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著駐村工作的真諦。兩年間,法華村村集體收入穩步增長,矛盾糾紛明顯減少,村民幸福感持續提升,這個傳統村落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奇秀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五楼直播 | 婬色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色花堂直播 | 曼城直播 |
密桃直播 |
六月直播 | 樱桃直播 |
深夜直播 |
河豚直播 | 百丽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杏仁直播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牡丹直播 |
樱桃直播 | 桔子直播 |
伊人下载 |
魅影9.1直播 | 小k直播姬 |
成人免费直播 |
柠檬直播 | 红杏直播 |
妲己直播 |
樱桃直播 | tvn直播 |
莲花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