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8月8日電 (黃興鴻 趙雲星)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宜品雲播」電商直播中心8日揭牌運營。該中心共七大功能區,旨在通過深度整合縣域電商人才與農產品供應鏈,推動該縣農特產品出滇,助力民眾增收,賦能鄉村振興。 地處滇中的宜良縣,素有「滇中糧倉」「花鄉水城」「烤鴨之鄉」等美譽。 8月8日,「宜品雲播」中心內琳琅滿目的農特產品。 黃興鴻 攝 為助力宜品出滇,2022年以來,中共宜良縣委統戰部在該縣城主要特色街區、餐飲酒店、鄉鎮(街道)以及鄉村旅遊景點開設27家線下「宜品良鋪」,10家線上銷售平臺,帶動「花、果、茶、鴨」系列農特產品銷售額累計達42億元。其中,優質蔬菜、非洲菊種苗、板慄等遠銷新加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 為進一步叫響「宜品良鋪」品牌及拓寬線上銷售渠道,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民眾增收,中共宜良縣委統戰部發揮統一戰線獨特優勢,今年創新打造「宜品雲播」中心。 「宜品雲播」中心佔地7000平方米,分電商培訓、直播間、產品展示區、產品打包區、洽談區等七大功能區,深度聚焦農特產品數位化轉型,實現產品「產、供、播、銷」閉環。 記者在產品展示區看到,宜良鮮花餅、蜂蜜、板慄、大米、野生菌等農特產品琳琅滿目。 8月8日,嘉賓參觀「宜品雲播」中心。 黃興鴻 攝 趙煒是入駐「宜品雲播」中心的主播之一,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宜良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2019年,我幫助媽媽做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生意越來越好,後來我也進行直播帶貨。」他介紹,2024年,母子倆直播銷售總額達1200萬元,產品除自家的牛乾巴、臘肉、香腸外,還有來自周邊多個州市的20餘種農特產品。他將繼續努力,貢獻「新」力量,尋找更多雲南優質農特產品銷售,帶動更多農戶實現增收。 中共宜良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匯聚統戰力量,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宜品雲播」中心對接更多市場資源,將其打造成為「宜品出滇」的重要窗口、推動宜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完)
魅力無限的「村晚」、旋律悠揚的「村歌」、激情四射的「村舞」、 優雅靈動的「村T」……這些年,由各地村民自發創造、深度參與的鄉村文化活動大量湧現,成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表徵,彰顯了鄉村群眾旺盛的文化新需求。 遍布城鄉的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提供者,長期以來,它們服務鄉村的主要方式是組織舉辦文化活動、配送文化產品(如送演出下鄉)。不管是舉辦文化活動,還是配送文藝演出,主角要麼是文化館(站)工作人員,要麼是文藝院團的演員,鄉村群眾始終是被動的觀看者。如今,鄉村群眾有了新需求——不再滿足於在臺下觀看,更希望成為臺上的主角,這對文化館(站)的服務方式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鄉村群眾有自己舉辦文化活動的強烈意願,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有的村民自己能唱會跳,但不懂策劃創意,也缺乏活動組織能力;有的村子雖然有一兩個文化能人,但「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無法在村子裡形成「自娛自樂」的文化生態。說白了,鄉村文化人才不足,制約了鄉村的文化造血能力。因此,具有專業優勢與體系優勢的各級文化館(站)應大力開展鄉村文化人才培訓,比如有針對性地開設「村晚」「村舞」「村歌」導演培訓課程,切實幫助鄉村文藝骨幹提升業務水平。同時,文化館(站)應牽頭挖掘培養一批鄉村文藝社團,發揮好文藝社團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帶動作用。過去,很多鄉村都有莊戶劇團,可眼下,隨著人員和劇目的「老齡化」,曾經風靡一時的莊戶劇團正在快速消失。如果恢復莊戶劇團有困難,那文化館(站)也應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和村民們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儘快成立諸如秧歌隊、合唱隊、廣場舞隊之類的文藝社團。 除了文藝人才不足,缺乏舞臺也制約了鄉村文化活動的開展,抑制了鄉村群眾唱起來、跳起來、耍起來的積極性。以前春節期間,很多地方的農村都要鬧社火,村民們會把各自的絕活兒都拿出來,踩高蹺、舞龍獅、扭秧歌、跑旱船、打鐵花、耍腰鼓、騎竹馬,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那叫一個熱鬧!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社火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這幾年,火出了圈的「村晚」成為很多鄉村群眾展示自我的重要舞臺,可「村晚」的覆蓋面仍然遠遠不夠,比如2024年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共舉辦 2萬餘場 ,而我國有超過49萬個行政村、200萬個自然村。各級文化館(站)應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儘可能多地搭建鄉村文藝平臺,為群眾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搭建文藝平臺,不一定非要鬧社火或辦「村晚」,而應根據實際條件因地制宜。比如,「越劇之鄉」浙江嵊州借鑑各地「村」字頭文化活動的經驗,連續三年舉辦「村越」(鄉村越劇聯賽),為當地農村越劇戲迷提供了難得的「登臺入戲」的機會。 鄉村品牌文化活動能夠提升鄉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擴大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幅員遼闊的疆域、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為各地鄉村文化品牌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各級文化館(站)要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策劃、文化品牌創意方面的專業優勢,聚焦在地文化資源,協助村民多策劃開展具有時代特點、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具體而言,在發揮鄉村群眾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應幫助不同村子找準定位,著力提升活動的辨識度和文化內涵。比如,繼「村超」「村BA」之後,在當地文化館人的精心策劃指導下,貴州「村T」也成功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成功吸引更多鄉村群眾參與到鄉村文化活動中。 截至今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3.22億人,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9.2%。信息技術、網際網路傳播已成為鄉村文化創新發展的數字引擎。很多農村群眾利用短視頻、直播等記錄生活、展示自我,有的甚至當起導演、演員,拍起了微短劇。可是,不少農村群眾網絡素養不高、數位化技能不足——有的人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不夠,有的人不會剪輯視頻,還有一些人甚至連智慧型手機都不會使用。幫助鄉村群眾提升數字文化生活質量,推動鄉村文化活動數位化,應成為未來文化館(站)服務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文化館(站)應廣泛舉辦面向鄉村群眾的短視頻製作、新媒體運營培訓活動,指導鄉村群眾掌握手機拍攝、剪輯技能,鼓勵村民以「第一視角」創作分享鄉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文化館(站)應幫助村民組建多種類型的線上鄉村文化社群,讓廣大村民足不出戶便能學習文化藝術,用數位化手段幫助鄉村群眾提升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經驗分享。此外,文化館(站)還應持續推進「全國鄉村網紅培育計劃」,根據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的統一部署,著力培訓一批示範性強、影響力突出的鄉村網紅培育示範點,以點帶面,典型引領,助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 無論是開展人才培訓,還是搭建藝術舞臺,抑或是打造品牌活動,僅僅依靠文化館(站)自身力量遠遠不夠。文化館(站)要扮演好「資源連結者」角色,根據村民們的需求,想方設法把藝術家、藝術院校、文化企業等社會資源引入鄉村,因地制宜舉辦「鄉村文化合作社」,探索開展藝術家駐村、高校師生文化志願服務等活動。比如,陝西西安鄠邑區舉辦的「關中忙罷藝術節」,成功引入美術院校資源,將教育、藝術與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完美融合,成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 總之,舉辦鄉村文化活動,開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是為了喚醒鄉村群眾的文化自覺,讓鄉村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強化村民對鄉村文化根脈的認同感,引導他們將這種認同感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深層動力。這要求村民在鄉村文化活動中必須唱「主角」、站「C位」。文化館(站)應準確把握鄉村文化發展的時代脈搏,以更主動的服務姿態、更有成效的創新舉措,開展精準化服務,努力滿足鄉村群眾文化新需求,持續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力量。 (作者:王全吉,系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蜜桃直播 | 成人抖阴 |
蝶恋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小白兔直播 |
浪花直播 |
曼城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韩国直播 |
黄播 | 免费播放片色情a片 |
桃花app |
月神直播 | 嫦娥直播 |
花椒直播 |
杏爱直播 | 现场直播 |
极速直播 |
柚子直播 | 青稞直播 |
魅影直播间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蜜疯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西甲直播 | 美女直播 |
暖暖直播 |
花儿直播 | 桃花直播 |
咪咕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