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8月4日電 (張月和)「中醫可以告訴我,當我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我的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很神奇,也促使我來到中國,進一步了解中醫藥的歷史文化,感受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來自葡萄牙的卡塔琳娜·奧利維拉(Catarina Oliveira)4日在三亞受訪時說。 8月4日,海南三亞,三亞市中醫院舉辦2025年度中醫藥國際遊學培訓班開班典禮,來自葡萄牙、巴西、愛爾蘭、莫三比克等國家的21名學員將在三亞開展為期半個月的中醫藥培訓學習。圖為三亞市中醫院醫生為外籍學員義診治療。張月和 攝 三亞市中醫院2025年度中醫藥國際遊學培訓班當日開班,來自葡萄牙、巴西、愛爾蘭、莫三比克等國家的21名學員將在三亞開展為期半個月的遊學培訓。其間,學員們將親身體驗艾灸的溫熱,系統學習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基本理論,認識常見的中草藥及其功效,理解感悟中醫所蘊含的哲學觀和生命觀,探索中醫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與發展。 「這是我第三次組織醫務人員來三亞遊學。」葡萄牙中醫醫生若昂·戈麥斯(Joao Gomes)說,之前兩次培訓的效果很好,學員們回國後向周圍的人講述自己的經歷,激發了更多葡萄牙及其他葡萄牙語地區的學生和專業人士對中醫的興趣。 8月4日,海南三亞,三亞市中醫院舉辦2025年度中醫藥國際遊學培訓班開班典禮,來自葡萄牙、巴西、愛爾蘭、莫三比克等國家的21名學員將在三亞開展為期半個月的中醫藥培訓學習。張月和 攝 若昂·戈麥斯與中醫結緣已有23年。年輕時,父親贈與的一本書引發了他對中醫的興趣,大學期間,他曾到中國四川系統學習中醫藥。現今,若昂·戈麥斯在葡萄牙開設了一間中醫診所,用針灸、中藥治療病人。他說,中醫在葡萄牙正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信任和歡迎。 「對我來說,中醫不僅僅是一種醫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強調平和的哲學。」來自愛爾蘭的塔尼婭·惠蒂(Tania Whitty)說,中醫的理念已經融入了她的生活,「中醫教會我如何尊重自己的身體,引導我用更加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家人和工作,讓我受益良多」。 8月4日,海南三亞,三亞市中醫院舉辦2025年度中醫藥國際遊學培訓班開班典禮,來自葡萄牙、巴西、愛爾蘭、莫三比克等國家的21名學員將在三亞開展為期半個月的中醫藥培訓學習。張月和 攝 三亞市中醫院是中國首批、海南唯一的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該院副院長袁愛林介紹,2019年以來,三亞市中醫院舉辦了多次中醫藥國際遊學培訓班,吸引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瑞典、加拿大等國家的百餘位學生及專業人士參與。 「舉辦中醫藥國際遊學培訓班是推動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之一。」三亞市中醫院黨委書記袁勇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培訓,讓更多愛好中醫的國際友人學到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動中醫藥日益走向國際舞臺;讓中醫藥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有更大的拓展空間,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完)
玉米除了吃,還能做什麼?在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青年教師謝騰龍的眼中,玉米不僅是作物,更是凝聚科技與審美的「新農作」。 前不久,「北大荒青年」助農志願服務隊(以下簡稱「服務隊」)培訓交流暨建功競賽活動在黑龍江共青農場舉行。作為服務隊成員,謝騰龍展示了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彩文玩玉米。 兩年前,謝騰龍帶著多項農業技術來到中國最北邊境縣塔河縣。「1畝地能產1萬多根文玩玉米,精挑細選下來,能有4000根樣式好的,批發價30元一根,利潤很可觀。」謝騰龍說,今年他們在塔河縣種了45畝,已和銷售商對接。 2023年,團黑龍江省委發動全省共青團,依託「三農」青年典型、網絡達人、涉農技術骨幹等青年群體,組建隊伍服務基層農戶,目前已組建種植、畜牧、林業、水產等領域500支服務隊。近5000名志願者奔赴一線,服務覆蓋近千個村(屯)。團黑龍江省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舉旨在形成示範效應並擴大規模,真正發揮青年在築牢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全鏈條服務農業發展 1998年出生的周建禎,碩士畢業後來到樺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去年加入服務隊。他發現,當地大豆種子包衣技術推廣不好,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浸泡種子,會增加成本,「但這項技術能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保證產量」。 諮詢農科院並查詢大量資料後,周建禎和團隊成員向農民展示採用技術前後的產量對比數據,慢慢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截至目前,他和團隊推動70萬畝地採用該技術。 同樣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的張羽,自2023年加入服務隊以來,在富錦市各地推廣以水稻催芽為代表的多項農業技術。他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當地農民,現在,他一年要接幾百個諮詢電話。 90後青年葛旭良是北大荒集團黑龍江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技術員,對水田頗有研究。他加入服務隊已兩年,致力於帶動農民科學種田。他舉例說,施肥時間不當可能會讓水稻長得過高,越高抗倒性越差,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把每項技術細節、每個環節的標準跟大家講清楚,標準上來了,產量也就上來了。」葛旭良說。 除了傳統農業,服務隊還把目光投向新興農業。 呼瑪縣鷗浦鄉黨委副書記盛玉洋,去年參加了團黑龍江省委組織的服務隊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看中了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孫楠帶來的寒地小龍蝦養殖技術。今年,他們試驗養殖了7畝寒地小龍蝦,「目前看長勢還不錯,我們想多積累經驗,成功後推廣」。 技術落地讓豐收有了基礎,但要真正轉化為農民增收,「賣得好」是決定性一環。為此,團黑龍江省委動員一批有銷售經驗和市場思維的年輕人。「青耘中國」主播、伊春市返鄉創業青年鄭曉昱,不僅助農帶貨,還為當地培養電商人才。截至目前,她和團隊助農帶貨60萬單,培育了20多名電商銷售人才。 團黑龍江省委青年發展部相關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團黑龍江省委發揮共青團組織優勢,主動對接涉農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整合青年科技人才力量,搭建助農服務平臺,結合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從種到銷的多樣化全鏈條服務,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把道理「掰碎了」講給農民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服務隊隊員年齡普遍偏小,其中不乏00後。當他們向「爺輩」農民推廣新技術時,常常被拒絕。 為提高豆角產量,團齊齊哈爾市委派到富裕縣紹文鄉勝利村的駐村第一書記、90後楊文博,建議農民將株距由50釐米擴大到60釐米,農民卻說:「你這個小娃娃,我孫子都比你大,你還來教我怎麼種。」周建禎在推廣大豆包衣技術時也遇到過質疑,「他們說我是賣藥的,推廣技術是為了賣產品」。 隊員們想盡辦法,把道理「掰碎了講」,「打賭」是大家常用的辦法。葛旭良曾和一位農民把一個池子的水稻分成兩塊,一塊按照葛旭良的方法施肥,另一塊按照這位農民的想法施肥。到了8月見分曉的時候,用葛旭良方法施肥的水稻,株高比另一邊的水稻更矮、更抗倒伏,稻粒數量卻幾乎一樣。葛旭良說,農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已經接受了科學施肥法」。 除了打賭,隊員們還喜歡打「人情牌」。推廣幹豆角產業遇阻時,楊文博想起了村裡的老書記。「他在當地很有威望,知道咋跟大家溝通。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後來進展順利。」 除了號召大家加入幹豆角產業,楊文博還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勝利村村民王麗媛是種糧大戶,她說,起初自己對這個年輕小夥子也不信任,「後來他把我們聚在一起,跟我們拉家常,講農業知識」。村民按照楊文博的方法用肥,發現「比以前省不少,產量還上來了」。 「改變觀念本身就很難。」周建禎的方法是學土話,拉近與農民的關係。樺南縣孟家崗鎮保豐村村民高玉財是大豆種植大戶,經驗豐富,「他用很樸實的話給我講各種農技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怎麼把理論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話。」周建禎說。 將個人成長與農業發展緊密相連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隊員們近距離與農民、農業接觸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黑龍江建設為農業強省。 如何打通先進技術到農戶田間地頭的「最後一公裡」,是多位受訪者提及的重點。葛旭良提到,小農經營之下,土地碎片化,很難採用大型機械設備。 如何「藏糧於民」也是多位隊員關心的話題。「我們有先進的技術,但可能推不動。喜歡種地、想把地種好的年輕人並不多。」周建禎說。 楊文博也有同感。「我們有時候策劃了一個好項目,但響應的年輕人不多。」他還發現,深加工農產品不多,且同質化競爭十分激烈,影響產品推廣。 走到田間地頭,除了發現問題,每個隊員也有自己的收穫。 葛旭良覺得,兩年志願服務經歷,讓他有更多機會充實自己。「每次下鄉可能都會發現不同的問題,有可能就觸碰到知識盲區。這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請教專家或經驗豐富的農民,補齊短板。」 楊文博學會了用系統思維看問題。在和勝利村農民一起研究豆角時,從種子到幹豆角成品,過程涉及種植、養護、包裝、銷售等各環節,哪一步出問題都推不下去。「駐村期滿,我會離開這裡,但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受益終身。」 加入服務隊幾年,謝騰龍最大的收穫是教會了一幫當地「徒弟」。他說,幾年下來,塔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員水平有了明顯提升。「我們一起做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一起寫論文,這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有個80後技術員考上了瀋陽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我們特高興。」 「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紮根黑土地的年輕人的使命。」周建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雷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奇秀直播 | 9i安装下载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成人免费直播 | 奇秀直播 |
柚子直播 |
青柠直播 | 春雨直播 |
牡丹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妖姬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柚子直播 | 鲨鱼直播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秀色直播 | 凤蝶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免费播放片色情a片 |
月神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蝴蝶直播 |
蜜桃app |
花瓣直播 | 秀色直播 |
魅影5.3直播 |
莲花直播 | 蜜桃直播 |
小猫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