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從2002年在國內推出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主動脈支架,到如今在國內外擁有30款主動脈、外周血管及腫瘤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產品,心脈醫療守著解決臨床痛點的初心,堅持技術創新,將一條從跟隨到超越的全球化突圍之路越走越寬。 皮膚之下,四通八達的血管系統是人體名副其實的「生命通道」。可就像水管和道路會老化、破損一樣,血管也會出問題,常見的血管病,包括動脈瘤、動脈粥樣硬化、靜脈曲張、血栓形成等,需要用血管支架等醫療器械進行「維修」來恢復正常機能。 「我們的工作就是精準定製支架,為病人的血管健康『鋪路搭橋』。」上海微創心脈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脈醫療)研發高級副總裁袁振宇博士介紹道。 這條自主創新的醫療器械研發之路註定艱難。20多年前,國內用於微創手術治療的高端支架產品都是進口的,價格高昂還不完全適合中國人的血管結構。 為此,企業摸著石頭過河,拆解國外產品,分析設計思路,再想辦法改進和提升,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2002年在國內推出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主動脈支架,到如今在國內外擁有30款主動脈、外周血管及腫瘤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產品,9款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產品,銷往海外40餘個國家……心脈醫療守著解決臨床痛點的初心,堅持技術創新,將一條從跟隨到超越的全球化突圍之路越走越寬。 突破治療禁區 人的主動脈弓部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解剖區域,弓上有三根分支動脈,負責向頭頸和上肢供血。弓部彎曲的形狀對支架的貼壁性能和定位性能有著更高的要求,曾經在全球範圍內都無合適的覆膜支架產品用於微創介入手術治療,臨床上往往仍要通過傳統的外科開胸手術處理病變部位,創傷大、風險高。涉及弓部的主動脈病變多年來一直是微創介入手術治療的禁區,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我們想用微創的模式把支架放進主動脈中,還要能精準地進入弓部分支血管的『煙囪』裡,再用高分子覆膜『撐傘』,搭起血流的物理通道,最終在血管內部實現『補車胎』的效果。」袁振宇博士一邊用動畫演示一邊說道。 2006年,心脈醫療與上海長海醫院合作,啟動「分支支架」研發項目,並於2015年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歷經10餘年不懈努力,Castor分支型支架於2017年在國內成功獲批上市,從此病變涉及主動脈弓部的患者也能通過微創介入手術進行治療。 「我們挨過『七年之癢』,愁過資金斷流,熬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Castor這款產品在國內上市後迅速投入臨床,不到3年就成功應用於500多名患者。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看著他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我們由衷地感到這10年的光陰是閃著光芒的。」袁振宇動容地說。 據介紹,Castor作為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分支型主動脈覆膜支架,首先使主動脈微創介入手術從降主動脈擴展到了主動脈弓,代表著中國企業在此領域實現了從技術跟隨到技術引領的跨越。這款產品獲得中國專利金獎、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榮譽,目前已在全球20餘個國家進入臨床應用,成功救治數萬名患者。 越過「創新者困境」 一般人體的股動脈直徑只有6毫米到8毫米,要把直徑三四釐米的支架壓縮到這麼細的血管裡,再輸送到對應的主動脈位置釋放,其難度不亞於「螺螄殼裡做道場」。考慮到血管直徑較細的患者可能因為無法滿足支架入路的要求而錯失救治良機,公司進一步提出要將腹主動脈支架的導入直徑縮小2毫米,達到全球最細的4.6毫米。 整個研發團隊都清楚這是一場硬仗,但真正的考驗不在技術本身,而在人心。 據袁振宇回憶,項目進入關鍵階段時,研發實驗室爆發了激烈爭執。輸送器組和支架組兩個團隊互相質疑:輸送器組認為支架設計有問題,支架組則覺得輸送器應該有更大的結構強度。 此時年輕工程師道出了大家心中的疑問:「我們非要挑戰全球最細嗎?」 「那一刻,我意識到團隊正在經歷『創新者困境』。我沒有立即否定任何人的觀點,而是組織了一場特別的『吐槽大會』——讓兩個團隊放下成見,把各自的技術難點和顧慮全部攤在桌面上說清楚。」袁振宇說,「正是在這場沒有禁忌的討論中,支架組發現輸送器的公差要求比預想的更嚴苛,而輸送器組也理解了支架的力學特性需要特殊考量。大家各抒己見,最終達成了統一的接收標準。」 「卡脖子」的暗處終於「鑿」開了一道光。2019年,Minos腹主動脈支架在國內獲批上市,這款產品成功挑戰世界紀錄,成為「全球最細」之一,同時也是國產首款輸送器外鞘直徑達到全球最細水平的主動脈支架。 越過了這2毫米的「坎」, 團隊經歷了一次蛻變,成為一個真正懂得協同創新的團隊。那位年輕的工程師後來感慨:「原來最難的不是技術參數,而是放下固執、相信夥伴。」 經過多年的持續創新,公司主動脈支架產品已達到全球領先,逐步實現了進口替代,但外周血管支架領域仍被國外品牌壟斷。 2018年,這支不畏挑戰、勇攀技術高峰的創新團隊開始探索外周靜脈支架系統,希望儘快縮小與海外產品的技術差距並逐步實現趕超。目前公司在外周血管介入領域已初步形成較為全面的產品布局。 「醫械創新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堆砌,而是為了讓生命更有質量。這條路沒有捷徑,但我們願意做鋪路石,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談到公司的自主創新之路,袁振宇道出肺腑之言。 登上國際舞臺 「公司一季度海外收入同比增長超93%,這是在2024年海外銷售收入達1.64億元、同比增長近100%的基礎上實現的,堅定了我們出海謀求更大發展的決心。」心脈醫療總裁朱清博士表示。 心脈醫療在2018年正式確立並啟動全球化發展戰略,在美國、荷蘭、英國等地累計投資近1億美元,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他們全資收購歐洲醫療器械公司Lombard Medical,邁出全球化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朱清介紹,2017年前後,心脈醫療的產品陸續取得歐盟CE註冊證,但由於主動脈介入手術相對複雜,新產品上市後在較長時間內都需要專業的臨床支持人員進行技術跟臺。「而且歐洲主動脈市場競爭激烈,各國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德國和英國主動脈產品均為直銷,義大利臨床中心多而分散,需要多家代理商進行覆蓋。」他說,心脈團隊對當地市場缺乏了解,局面一時難以打開。 2022年,心脈醫療投資2100萬美元獲得Lombard Medical27.63%的優先股股權,此後雙方在研發、生產、臨床、註冊、銷售推廣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顯著推動了心脈醫療在歐洲等市場的業務發展。2024年,心脈醫療完成了對Lombard Medical的全資收購。 當前,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競爭持續加劇,產業升級、技術迭代加速。朱清表示,公司將持續完善全球業務布局及營銷服務體系,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進入「榴槤季」,東南亞瀰漫起熟甜香氣,激發著人們對綿密濃厚口感的記憶與想像。泰國金枕、越南幹堯、馬來西亞貓山王是這場感官遊戲的明星,它們從熱帶雨林來到城市街巷。 世界旅人紛至沓來,開始尋找榴槤。他們中既有迷戀「臭乳酪+洋蔥+松節油」另類甜蜜的老饕,也有流連在味道之外的體驗者。 面對這種大氣味食物,有涇渭分明的兩群人:愛之深與恨之切。不敢吃、不愛吃的大有人在,甚至滿嘴怨言。民國時期漫遊南洋的鬱達夫先生評價榴槤「又臭又香又好吃」;史學家寧可先生憶起少年事,是拍打榴槤果殼尖刺,只聽起源故事,抗拒吃一塊果肉;還有作家王蒙先生調動了所有的腎上腺素「用意志的力量克服」榴槤的「惡臭」,吃進去反而感慨沒有什麼稀奇。在味道的爭議之外,人們對榴槤情有獨鍾到底為何?時光沉澱之下,東南亞「水果之王」見證了怎樣的歷史? 城市生活的慢板 找榴槤,是打開東南亞城市文化之門的速通方式。這一區域的早期國家是建立在農業、貿易和寺廟之上:農耕文明提供穩定的物產之源,河流與海洋承載著商旅追逐財富的故事,寺院鐘聲悠悠,不同經文講述著本地傳統信仰與外來宗教交融的歷程。從考古資料分析,大量水稻、陶片、農具的出土證明東南亞大部分居民在公元前一千年已進入較為穩定的農業社會。至十世紀初,該區域處於早期國家階段,其文明中心和政權核心基本位於主要的水稻生產區。稻作文化的勃興是人口增長與物資豐富的保障,也深刻影響著飲食習俗——餐桌上多大米、蔬菜、水果、魚,少豬、羊、牛肉。 密林中的野果如何成為盤中餐,怎樣實現人工種植,一直受到學界關注。榴槤在什麼時候被發現和食用?考古學家彼得·貝爾伍德在《最早的島民:島嶼東南亞史前史及人類遷徙》一書中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於東南亞地區砂拉越內陸和加裡曼丹北部內陸森林地區的人們已利用海拔一千米以下的小型旱地棕櫚林採集野生的紅毛丹、榴槤與山竹。自然生長的榴槤很可能從此進入人們的飲食體系。植物學界一般認為其原產地是印度半島、馬來半島一帶——它在終年高溫的環境下才能生長結果——後傳到鄰近的菲律賓、斯裡蘭卡、泰國、越南、緬甸等地。榴槤傳播的具體時間比較模糊,考察東南亞種植榴槤的村莊,種植歷史最長的有數個世紀,比較確切的文獻記載是在十八世紀末。當人類掌握榴槤的栽培技術後,傳統部落內多以團體協作的方式一起種植,即使平時漫遊在外,人們也會在榴槤樹栽種的時節返回家庭,共同完成這項工作。 水果的規模化種植與買賣伴隨著國家的形成和城市化發展。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仰光、曼谷、吉隆坡,在十五世紀前很多只是雞犬相聞的鄉鎮或小漁村,當地最熱鬧的當屬集市和港口。以《馬來紀年》的記載為例,馬六甲最初只是一個小漁村,1402年後發展為港口城市,由於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商路的交通要道,很快成為貿易中心。商貿與港口疊加的經濟活動模式為東南亞沿海地區各王國吸收,統治者通過控制港口城市向外參與國際貿易,向內謀求國家富裕、經濟繁榮。每天,市場上披著朝露的蔬菜果瓜被簇擁、搶購,風味獨特的榴槤自然是攤鋪上的「緊俏貨」,甚至因暢銷受到各王國執政者的關注。曼谷王朝初期的拉瑪二世在稅收政策裡,有土地稅、果園稅、菜園稅、市場稅以及其他名目多樣的雜稅,要求按照種植作物的品種、面積、數量繳納費用,其中特別規定:經營果園內有榴槤,每棵樹要交稅一銖,由官方派人核查,按棵數登記在案。學者們認為這是十九世紀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即水果管理的制度化、市場的規範化,是現代城市出現的先聲,隨之而來是商館、貿易站、交易所、銀行的建設以及工商業的突飛猛進。 在扁擔挑起的竹篾筐裡搖擺,於高速敞篷貨車內顛簸,榴槤走過工業時代,見證了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曼谷為例,今日被列為「網紅打卡地」的丹能莎朵水上市場,位於城市的西南方向,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時已經成為買水果的好地方。最初,那裡只有些臨河而建的小商鋪,前店後宅,木橋相連,幾家人圍繞著小碼頭忙碌,每天靈活地穿行在狹窄的河道間送貨,急切地划船,想趕上早、午市集。現在去,仍能看到這番風貌,水光中頭戴鬥笠的老闆娘熟練地移舟相近,熱情地推薦果蔬與小吃。 文獻記載賭爾焉(Durian,榴槤)讓東南亞地區「土人與華人嗜之若命」,正如民謠所唱「典紗籠,買榴槤,榴槤紅,衣箱空,脫了紗籠換榴槤」,它的神奇魅力超過了美麗的紗籠裙。高朋滿座的榴槤店內,老闆用小木棍輕輕敲打榴槤,為顧客挑選成熟的果實,切開整理好,放入細長的條盤,插上帶有產地、品種名稱的小旗,四到六種人氣款任君品嘗。暖通贊、貓山王、託曼尼、金枕,不待看完,熱心的老闆已湊近身旁,比畫著品嘗的順序,先淡淡奶香再逐漸濃鬱、甜蜜,最後務必喝上一口榴槤殼裡的鹽水,說有降火奇效。與中國一樣,在東南亞的民間文化裡,每種水果對身體會有「寒涼」或「燥熱」的影響,應搭配食用。 榴槤的眾多衍生物豐富了飲食的種類,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鵝黃色的果肉切丁、磨碎,化為派、蛋撻、麵包、千層餅、班戟、糯米飯、粿加蕉。其中的千層餅工藝考究,既有泰國傳統千層糕的吉祥寓意,又有法國千層可麗餅的鬆軟,餅皮是用黃油、牛奶、麵粉調成糊狀,過篩、冷藏再煎制,做9層是因為9被認為是幸運數字,包裹的夾心是厚厚堆疊的奶油與榴槤。「榴槤千層」是晚近出現的甜點,但因受到大眾的喜愛傳播很快,是如今曼谷、清邁甜點店的常備佳品。另一甜品明星榴槤粿加蕉(也叫多多糕)更加本土化,因其爽滑彈牙令食客難忘。這種馬來西亞美食是椰子與榴槤的親密邂逅——以椰糖、椰漿、斑斕葉熬製湯底,加入攪拌成泥的榴槤果肉,輔以糯米粉,凝固成閃耀著深褐色光澤的果凍狀。 熱氣騰騰的榴槤湯則混合著雞肉、海鮮的味道。榴槤的百變與百搭,源於東南亞的飲食傳統——熱帶水果的運用與多樣化口感的追求。以泰國為例,幾千年來與中國、印度、中東以及歐洲國家雜糅出融合型的飲食文化,南洋菜的調味、中國風的烹飪技法與本地香料、新鮮草藥結合,椰子油、椰子汁替代乳製品,糯米作甜品基底,大米及其製成的河粉、米線是主食。烤水果、水果入湯不再稀奇,有鮮奶、檸檬、香茅、九層塔、芫荽等保持它的泰式風味。榴槤還可以孕育出酸的滋味。糊狀的果肉加微量鹽,密封三至五日就能得到榴槤果醬,在麵包片上淡抹厚塗,一口下去是滿嘴清新的酸與即將消逝的甜。如果用來燉煮鯰魚,發酵的醇厚酸味與魚肉的鮮嫩融合,成為特色菜榴槤魚,是對嗅覺和味覺的一大挑戰。 熱帶雨林的合奏 等榴槤,是東南亞熱帶雨林裡獨有的生活日常。與其他水果齊聚枝頭靜待採摘不同,重達8、9公斤的大榴槤有自己的時間表,它們會在成熟後自然落下。固守傳統的果農會等待這個瞬間,它意味著榴槤的風味達到最佳,也應和著雨林裡「一切順其自然發生」的哲學。堅硬帶刺的巨果似乎長了眼睛,很少砸傷行人。正如馬來西亞詩人吳岸在《榴槤賦》裡的吟詠: 「上市的消息比風還快,那檔口的老闆娘已笑不攏嘴, 看著她的顧客彎腰屈膝,如痴似醉, ………… 在潔白的子宮裡,孕育著稀世的醇膏, 披上盔甲,戴上自由女神的皇冠, 伴著八月驟雨的前奏,悠然降臨人間。」 體驗榴槤樹下等榴槤,需驅車離開鬧市,向果園、稻田、農場交錯之地出發,比如檳城州西南部的浮羅山背。作為馬來西亞的聯邦州之一,該行政區內東部地勢平緩,以港口喬治市為經濟文化中心,西部多山,其中浮羅山背被稱為檳城「後花園」,地處山脈環抱的臂彎間,正對馬六甲海峽。這裡的種植園歷史悠久,十八世紀陸續有各地移民遷來墾荒,十九世紀時以出產香料聞名,被中國的史學家記載。現在園中的植物多是「壽星」,三四十米高的榴槤樹有一百多歲,其腳下一米多高的「小樹苗」是經過人工培育、產量翻倍的新品種。美食家蔡瀾評價,只有高齡的榴槤才有極致的芳香與濃甜,是時間浸泡、提純後的滋味,取出果肉、混合奶油(奶油)做成大菜糕就能香到極點。遊人穿行在榴槤林中,難免懼怕被從天而降的巨大果實擊中。外殼布滿釘子般的尖刺,「釘子果」並非榴槤本名,卻因形態而在日常交流中流傳。只要比畫出釘子的尖角,或說出英文單詞「nail」,同時雙手圈出大大的橢圓形,當地人特別是小朋友就能立刻明白這是榴槤。 如今榴槤果農已不再等待,而是提著麻布袋、斜挎背簍入林採摘。新品種的榴槤樹低矮,果實「肩並著肩」綴滿枝丫,站在地面即可摘下。十年以上的老樹高度多在十米以上,需要兩人默契配合才能順利獲取果實:一人敏捷地爬至樹頂,小心翼翼地晃動枝幹試探榴槤的成熟度,雙手環抱樹幹,用腳靈活地夾住果蒂向下一壓,由樹下的夥伴用麻布袋精準接住。如果急於獲取較為青澀的果實,則用小刀割斷果蒂。剛採下的榴槤擺上大雨棚下的長條桌,新鮮的果肉口感硬朗爽脆,比超市裡軟糯的塑封裝榴槤多出幾分靈動與野性。 商鋪貨架上,除了大明星榴槤,還有貌美如花的熱帶「麗人」們,紅毛丹、山竹、野芒果、巴沙果、番石榴、龍宮果、椰子,以及特色混合果汁和豆蔻水——用以解除熱帶水果的極致甜膩與「暈碳水」類似的高甜「上頭」。這些水果與香料在熱帶雨林中共同生長,浸染於馥鬱芬芳。木香、降香、豆蔻、肉豆蔻、龍腦香曾經承載著異邦人對東南亞文化的想像,是祭祀的聖物與神秘的「靈藥」。以龍腦香樹為例,它比榴槤樹更加高大(40~70米),生長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其產出的羯布羅香也稱龍腦香,能調製出「狀若雲母,色如冰雪」的冰片。早在隋唐時期,龍腦香傳入中國,《隋書》記載南海中的「赤土國」送來金芙蓉冠和龍腦香。唐人筆記《酉陽雜俎》裡唐玄宗贈給楊貴妃十枚龍腦香,「香氣徹十餘步」。五代十國花蕊夫人的《宮詞》描寫皇帝出行前,地面要鋪上龍腦香和鬱金香,「青錦地衣紅繡毯,盡鋪龍腦鬱金香」。至明清時期,《廣東新語》辨析龍腦香與樟腦,前者出「佛打泥」(馬來半島上的邦國),後者是廣東本地樟樹的樹脂,不容混淆,足見時人對東南亞香料的認知與喜愛。美國歷史學家薛愛華概括,它是一種「南方的溫暖氣息」,穿越時空讓人難忘。每種香料、水果都有自己的傳奇,它們融匯為熱帶雨林複雜百變的風味,榴槤是其中的一員,它的濃烈有深厚的積澱。 海洋文化的共鳴 運榴槤,是海洋託舉起的時間賽跑。當唐代荔枝震蕩於奔馳的馬背,擔心色香味盡去,東南亞的榴槤亦在海浪的翻湧中憂慮果肉老去、鮮甜漸衰。揚帆萬裡,海運的發展拉近各大陸人與物的距離。不同歷史時期的商船在海洋的懷抱中暢遊,但也面對變化無端的風暴、巨浪、海霧以及長達數月、數年的漫漫旅程。所以,早期經由海上運輸的貨物往往珍貴、穩定,不拘於保質期限,比如香料。 據《舊唐書》記載,貞觀年間(七世紀早期)南海諸國的商人已在廣州等港口進行貿易,他們販賣的「尖貨」包括香料、珍珠、玳瑁等。到十世紀,三佛齊、闍婆政權以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及周邊地域為中心,控制馬六甲海峽兩岸,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海上要衝,大量的瓷器、金銀器、絲織品、香料在這裡匯聚、銷售到世界各處。不易長期保存的榴槤暫時還未成為登船常客。明代,鄭和下西洋團隊裡的馬歡在海外見聞錄《瀛涯勝覽》中描述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有一種「臭果」,「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爛牛肉之臭。內有慄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慄。」學界認為他見到的很可能是榴槤。 伴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也發現了這種獨特的水果,十五世紀葡萄牙醫師加西亞·奧爾塔的《印度香藥談》、十九世紀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的《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都提到過榴槤。《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有詳細調查該水果的段落:行至沙撈越(今馬來西亞砂拉越州),他在河兩岸茂密的果林中與榴槤相遇。面對馬來群島上土著珍愛的「水果中上品」,華萊士先是細緻察看它的外觀——整體像榆樹,樹幹更光滑,樹皮呈鱗狀,果實體積與大的可可果相仿,乳白色的果肉,可以鮮吃或鹽醃加工。繼而他回顧了前輩勘探者的手稿:1599年旅行家林斯科特記錄,「品嘗過這種水果的人都眾口一詞地說,這水果異常甘甜,鮮美無比。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水果的味道可以與之相比」;帕魯丹納博士認為榴槤的果肉有溼熱的天然特性,不了解的人會聞到「爛洋蔥的臭味」,但捏住鼻子嘗試後會讚不絕口,冠以美名,最後,他撿起地上一個熟透的榴槤果,還沒到家,已經迫不及待吃完,宣布榴槤是水果之王,自己是「鍾愛榴槤果的人」。 除了文字描述,西方旅人也用圖像記錄下榴槤的「倩影」。1596年出版的《巡航:東方與葡萄牙、印度以及對於土地和海岸的描述》是荷蘭旅行家揚·林斯霍頓收集的亞洲地理資料,其手繪圖上出現了馬六甲碩果纍纍的榴槤樹以及成熟墜地的果實。十七世紀植物學家格奧爾格·郎弗安斯在自己整理的植物志中繪製出榴槤的外形(根、莖、葉、花)與果實內部構成。從抽象到具象,由表及裡,人們對榴槤的觀察和認知在逐步深入。有一種說法,榴槤的傳播路徑包括從東南亞到斯裡蘭卡,再由「海上馬車夫」荷蘭人推廣至歐洲。事實上,直至工業革命後歐美大眾對榴槤依舊陌生,穩定、持續的果實輸送網絡並未形成。 怎麼把榴槤帶走是個難題。老舍先生在散文《到了濟南》中寫自己與榴槤在新加坡的相遇,聽聞「英國維克陶利亞女皇吃過一切果品,只是沒有嘗過榴槤,引為憾事」。維多利亞女王是否吃過榴槤難以考證,但遠距離運輸的難度真實存在。張愛玲小說《連環套》裡「南洋捎來的紅紙封著的榴槤糕」,《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琥珀色的熱帶產榴槤糕」,都散發出誘人的異域氣息,細嗅來有海洋的味道。 運輸業的發展使榴槤由「奢侈果」變為「親民果」。東南亞仍然是它的重要產地,在海運與陸運攜手合作下,青黃色「刺蝟」殼包裹著鵝黃果肉來到中國各地的尋常菜市、超市、網絡大賣場。東南亞水果每日由「瀾湄快線」冷鏈列車運抵昆明,分裝打包後再接力輸送出去。榴槤的故事不疾不徐地訴說著東南亞的城市生活見聞、雨林風情、海洋文化,穿越舊時光,孕育出新的濃香,開啟新的旅行。 (作者:廖靖靖,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2359
82
2025-10-25 01:28
72985
57
2025-10-25 01:28
72134
31
2025-10-25 01:28
71246
12
2025-10-25 01:28
17546
41
2025-10-25 01:28
68541
74
2025-10-25 01:28
12947
29
2025-10-25 01:28
84539
51
2025-10-25 01:28
38725
15
2025-10-25 01:28
61785
34
2025-10-25 01:28
34275
53
2025-10-25 01:28
84291
67
2025-10-25 01:28
31827
89
2025-10-25 01:28
84917
46
2025-10-25 01:28
56837
92
2025-10-25 01:28
95436
63
2025-10-25 01:28
34261
21
2025-10-25 01:28
63728
47
2025-10-25 01:28
95248
91
2025-10-25 01:28
14728
53
2025-10-25 01:28
67439
75
2025-10-25 01:28
72564
71
2025-10-25 01:28
49386
12
2025-10-25 01:28
94218
26
2025-10-25 01:28
95426
34
2025-10-25 01:28
36495
16
2025-10-25 01:28
64738
46
2025-10-25 01:28
29531
97
2025-10-25 01:28
43586
61
2025-10-25 01:28
16482
76
2025-10-25 01:28
78942
84
2025-10-25 01:28
74986
63
2025-10-25 01:28
12763
69
2025-10-25 01:28
13564
36
2025-10-25 01:28
65918
38
2025-10-25 01:28
62819
59
2025-10-25 01:28
12734
72
2025-10-25 01:28
98136
52
2025-10-25 01:28
23915
85
2025-10-25 01:28
43921
96
2025-10-25 01:28
97162
79
2025-10-25 01:28
72685
19
2025-10-25 01:28
37195
94
2025-10-25 01:28
31654
54
2025-10-25 01:28
73218
98
2025-10-25 01:28
51493
62
2025-10-25 01:28
53284
17
2025-10-25 01:28
13682
24
2025-10-25 01:28
63945
43
2025-10-25 01:28
97216
53
2025-10-25 01:28
72159
27
2025-10-25 01:28
92784
15
2025-10-25 01:28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糖果直播 |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
| 青柠直播 | 少妇免费直播 |
| 雨燕直播 | |
| 蜜糖直播 | 蝴蝶直播 |
| 花间直播 | |
| 樱花直播nba | 小k直播姬 |
| 富贵直播 | |
| 绿茶直播 | 月神直播 |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
| 520直播 | 浪花直播 |
| 九球直播 | |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柠檬直播 |
| 黄瓜直播 | |
| 樱花直播nba | 牡丹直播 |
| 橘子直播 | |
| 趣爱直播 | 优直播 |
| 心跳直播 | |
| 趣播 | 糖果直播 |
| 榴莲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