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福建省福鼎市地處閩浙交界處,海洋漁業資源得天獨厚。眼下,當地近萬畝生蠔迎來集中採收期。 在福鼎市沙埕鎮的生蠔養殖區,遼闊海面碧波蕩漾,一排排浮球整齊排列,宛如「海上田園」 畫卷。漁民駕駛漁船穿梭其間,忙著生蠔的採收作業。隨著起重設備將養殖繩從海中緩緩吊起,繩下懸吊的一籠籠生蠔被逐一拉上甲板。為了搶佔「鮮」機,當地在養殖區碼頭旁設有粗加工工廠。剛上岸的生蠔被迅速送到這裡,工人們麻利地從養殖籠中取出,接著進行清理、分裝、過秤,確保生蠔以最新鮮的狀態發往各地。 據了解,沙埕灣海水水質通透,天然餌料豐富,適宜養殖生蠔。當地優選生蠔品種,相較於傳統品種,新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肉質穩定和抗病性強等特徵。生蠔苗投海後,可以依靠海水養分自然生長,成品生蠔可以達到成年男性手掌大小,蠔肉飽滿,受到各地採購商的青睞。 近年來,福鼎市持續加大對生蠔產業的技術和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推動生蠔養殖海域向深遠海區域拓展。目前,全市生蠔養殖面積約1萬畝,年產量達4.5萬噸,年產值約2.25億元,生蠔產業已成為當地漁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福州8月7日電 題:兩岸青年體驗非遺技藝 同心傳承中華根脈 作者 葉秋雲 「這些工具充滿歷史感和力量感,感覺很有故事。」近日,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賴玉寅在福建理工大學體驗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的「敲打成型」環節時,手持錘子專注敲打著銀器。他說,看似簡單的重複敲打,實則力道和角度都大有學問。 時值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舉辦期間,第二屆海峽兩岸(福州)大學生公益廣告創意大賽暨學術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行,兩岸青年跟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偉星學習畲族銀器製作技藝。 8月5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福州)大學生公益廣告創意大賽暨學術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行。圖為兩岸青年體驗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福建理工大學 供圖) 熱衷中華傳統文化的賴玉寅,對此次體驗興致濃厚。他說:「製作時,最專注的就是敲打的節奏感。整個世界仿佛只剩下槌子和銀器的清脆聲,能專心感受每一次敲擊帶來的微小變化,完全沉浸其中。」 「兩岸在老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上很相似。」製作過程中,賴玉寅聯想到了臺灣傳統工藝的保護。他說,傳承都依賴師徒口傳心授,創新則都在努力結合現代審美,讓老手藝走近年輕一代。 作為指導老師,林偉星看著兩岸青年認真製作銀飾,十分欣慰。他認為,金銀器製作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兩岸青年共同體驗非遺,能讓他們真切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工匠精神。 7月30日,兩岸近百名青少年走進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館,體驗非遺篆刻技藝。記者 呂明 攝 在第三屆兩岸青少年「創未來」科普夏令營活動中,兩岸近百名青少年走進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館,體驗非遺篆刻技藝。臺灣大學生吳哲維循著印材上用黑筆描好的名字筆畫執刀刻石,當名字逐漸清晰時,他說,「印材是石料,下刀需用力,可見篆刻很考驗功力。」 臺灣中原大學學生楊進忠則與大陸同學組隊,在福州圍繞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展開設計,共同搭建了公共藝術裝置《渡夢歸脊》。他認為,以閩南宗族文化和建築特徵為核心靈感的公共藝術裝置《渡夢歸脊》,承載了遊子尋根、家族凝聚、血親同源的情感。 當前,福建積極鼓勵臺胞參與非遺傳承與保護。據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透露,在福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臺胞1名、省級傳承人有臺胞12名。 首位臺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卓聖翔表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兩岸青年同心協力。兩岸青年攜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既能為彼此搭建深度交流、共築夢想的橋梁,也能讓兩岸傳承人共同發力,讓非遺傳承下去。(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比心直播 | 魅影9.1直播 |
sky直播 |
伊人app | 金桔直播 |
巧克力直播 |
伊人app | 深夜直播 |
魅影视频 |
黑白直播 | 零七直播 |
黑白直播体育 |
糖果直播 | 蜜疯直播 |
苹果直播 |
小白兔直播 | 苹果直播 |
青柠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小妲己直播 | 深夜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河豚直播 | 桃鹿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美女直播app |
就要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