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無限的「村晚」、旋律悠揚的「村歌」、激情四射的「村舞」、 優雅靈動的「村T」……這些年,由各地村民自發創造、深度參與的鄉村文化活動大量湧現,成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表徵,彰顯了鄉村群眾旺盛的文化新需求。 遍布城鄉的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提供者,長期以來,它們服務鄉村的主要方式是組織舉辦文化活動、配送文化產品(如送演出下鄉)。不管是舉辦文化活動,還是配送文藝演出,主角要麼是文化館(站)工作人員,要麼是文藝院團的演員,鄉村群眾始終是被動的觀看者。如今,鄉村群眾有了新需求——不再滿足於在臺下觀看,更希望成為臺上的主角,這對文化館(站)的服務方式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鄉村群眾有自己舉辦文化活動的強烈意願,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有的村民自己能唱會跳,但不懂策劃創意,也缺乏活動組織能力;有的村子雖然有一兩個文化能人,但「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無法在村子裡形成「自娛自樂」的文化生態。說白了,鄉村文化人才不足,制約了鄉村的文化造血能力。因此,具有專業優勢與體系優勢的各級文化館(站)應大力開展鄉村文化人才培訓,比如有針對性地開設「村晚」「村舞」「村歌」導演培訓課程,切實幫助鄉村文藝骨幹提升業務水平。同時,文化館(站)應牽頭挖掘培養一批鄉村文藝社團,發揮好文藝社團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帶動作用。過去,很多鄉村都有莊戶劇團,可眼下,隨著人員和劇目的「老齡化」,曾經風靡一時的莊戶劇團正在快速消失。如果恢復莊戶劇團有困難,那文化館(站)也應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和村民們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儘快成立諸如秧歌隊、合唱隊、廣場舞隊之類的文藝社團。 除了文藝人才不足,缺乏舞臺也制約了鄉村文化活動的開展,抑制了鄉村群眾唱起來、跳起來、耍起來的積極性。以前春節期間,很多地方的農村都要鬧社火,村民們會把各自的絕活兒都拿出來,踩高蹺、舞龍獅、扭秧歌、跑旱船、打鐵花、耍腰鼓、騎竹馬,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那叫一個熱鬧!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社火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這幾年,火出了圈的「村晚」成為很多鄉村群眾展示自我的重要舞臺,可「村晚」的覆蓋面仍然遠遠不夠,比如2024年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共舉辦 2萬餘場 ,而我國有超過49萬個行政村、200萬個自然村。各級文化館(站)應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儘可能多地搭建鄉村文藝平臺,為群眾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搭建文藝平臺,不一定非要鬧社火或辦「村晚」,而應根據實際條件因地制宜。比如,「越劇之鄉」浙江嵊州借鑑各地「村」字頭文化活動的經驗,連續三年舉辦「村越」(鄉村越劇聯賽),為當地農村越劇戲迷提供了難得的「登臺入戲」的機會。 鄉村品牌文化活動能夠提升鄉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擴大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幅員遼闊的疆域、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為各地鄉村文化品牌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各級文化館(站)要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策劃、文化品牌創意方面的專業優勢,聚焦在地文化資源,協助村民多策劃開展具有時代特點、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具體而言,在發揮鄉村群眾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應幫助不同村子找準定位,著力提升活動的辨識度和文化內涵。比如,繼「村超」「村BA」之後,在當地文化館人的精心策劃指導下,貴州「村T」也成功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成功吸引更多鄉村群眾參與到鄉村文化活動中。 截至今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3.22億人,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9.2%。信息技術、網際網路傳播已成為鄉村文化創新發展的數字引擎。很多農村群眾利用短視頻、直播等記錄生活、展示自我,有的甚至當起導演、演員,拍起了微短劇。可是,不少農村群眾網絡素養不高、數位化技能不足——有的人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不夠,有的人不會剪輯視頻,還有一些人甚至連智慧型手機都不會使用。幫助鄉村群眾提升數字文化生活質量,推動鄉村文化活動數位化,應成為未來文化館(站)服務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文化館(站)應廣泛舉辦面向鄉村群眾的短視頻製作、新媒體運營培訓活動,指導鄉村群眾掌握手機拍攝、剪輯技能,鼓勵村民以「第一視角」創作分享鄉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文化館(站)應幫助村民組建多種類型的線上鄉村文化社群,讓廣大村民足不出戶便能學習文化藝術,用數位化手段幫助鄉村群眾提升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經驗分享。此外,文化館(站)還應持續推進「全國鄉村網紅培育計劃」,根據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的統一部署,著力培訓一批示範性強、影響力突出的鄉村網紅培育示範點,以點帶面,典型引領,助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 無論是開展人才培訓,還是搭建藝術舞臺,抑或是打造品牌活動,僅僅依靠文化館(站)自身力量遠遠不夠。文化館(站)要扮演好「資源連結者」角色,根據村民們的需求,想方設法把藝術家、藝術院校、文化企業等社會資源引入鄉村,因地制宜舉辦「鄉村文化合作社」,探索開展藝術家駐村、高校師生文化志願服務等活動。比如,陝西西安鄠邑區舉辦的「關中忙罷藝術節」,成功引入美術院校資源,將教育、藝術與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完美融合,成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 總之,舉辦鄉村文化活動,開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是為了喚醒鄉村群眾的文化自覺,讓鄉村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強化村民對鄉村文化根脈的認同感,引導他們將這種認同感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深層動力。這要求村民在鄉村文化活動中必須唱「主角」、站「C位」。文化館(站)應準確把握鄉村文化發展的時代脈搏,以更主動的服務姿態、更有成效的創新舉措,開展精準化服務,努力滿足鄉村群眾文化新需求,持續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力量。 (作者:王全吉,系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
徐州醫科大學深耕細胞治療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核心技術串聯產業鏈上下遊要素,成為細胞治療藥物產業的「聚能器」。學校通過深度對接政府產業園區、聯動行業領軍企業及科研院所、組建細胞治療醫療創新聯盟等戰略舉措,創新產教融合辦學模式,與合作主體雙向驅動,在管理體制機制、人才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深化產教融合,精心構建出適配細胞治療藥物產業發展需求的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在精準施策、破立並舉中提供了校地合作共贏的樣本,為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創新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培育交叉複合型人才 重建專業建設方案。學校立足細胞治療藥物產業的發展需求,打破學科、專業間的壁壘,高水平建設以細胞治療為特色、與產業鏈高度契合的生物醫藥學科群。學科群由臨床醫學、藥學、生物學、醫學檢驗技術、生物醫學工程五個學科組成,覆蓋細胞治療藥物的研發、生產、質控、臨床應用、評價等全產業鏈。五大專業相互支撐、互為依託,通過跨學科資源整合,實現生物醫藥人才的產教融合的特色化培養。 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立足生物醫藥產業中細胞治療藥物領域的需求,通過政校行企醫多方協同,確立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科學思維、產品思維、設計思維、跨學科協作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與潛質,能夠在生物醫藥產業特別是細胞治療藥物領域從事研發、生產、質控、臨床應用與評價等工作的交叉複合型產業人才。 開展課程體系改革。一是課程模塊化重構:圍繞產業動態與企業用人標準,校企對傳統專業課程進行優化升級,協同打造「模塊化、遞進式」課程體系,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前沿無縫銜接;二是實訓情境化升級:依託真實生產環境與先進技術平臺,開展沉浸式實景教學,強化學生實操能力與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實現從課堂到產業的零距離過渡;三是師資多能化培養:創新「一專多能」型教師的培養和聘任機制,共建企業師資培訓基地,鼓勵教師深入企業鍛鍊,採集真實教學案例,將產業經驗反哺教學。通過校企聯合授課、案例開發及技術攻關,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論又熟悉產業的「全能型」教學團隊,為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 聚焦細胞治療藥物產業 打造多要素產業生態圈 學校「江蘇省腫瘤生物治療研究所」作為我國細胞治療藥物研發領域的先行者之一,憑藉在細胞治療領域近20年的技術積澱與創新突破,通過深度聯動政府產業園區、整合行業龍頭企業及科研院所資源,牽頭組建細胞治療醫療聯盟,成功打造集「政、教、醫、研、產、資」於一體的多要素細胞治療產業生態圈。 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圍繞細胞治療藥物產業全流程學科群:聚焦生物學和藥學對應產業上遊(細胞藥設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檢驗技術對應產業中下遊(細胞藥規模化生產與質量控制),臨床醫學和藥學專業對應產業下遊(細胞藥的臨床應用與評價)。三大板塊協同發力,形成貫穿「研發-生產-應用」全鏈條體系;二是課程體系與崗位能力深度契合。創新構建「初階基礎通用-中階分立交叉-高階特色自選」三階遞進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確保學生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與行業崗位需求無縫銜接;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縫融合。推動行業領軍企業參與課程開發,將產業技術標準、生產流程及創新項目深度融入教學實踐。動態跟蹤行業技術變革,實現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同步更新。以企業真實項目、產品研發案例作為實踐教學載體,通過「項目驅動、實景演練」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產業適應力與創新實踐能力。 打造產業集聚溢出格局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學校在細胞治療藥物產業領域的引領集聚作用受到徐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多方位支持。依託學校在細胞治療領域的核心優勢資源,徐州市經開區斥資數億元重點打造以細胞治療為特色的東湖醫藥產業園(細胞谷),吸引上海復星醫藥、江蘇迅睿生物、上海賽傲生物、蘭衛醫學檢驗中心等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入駐。 東湖細胞谷專門為產業學院投資1.5億元,高水平建設一幢集教學、科研、實踐實訓、成果轉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樓,成為產業學院的獨立辦學場所。目前,東湖細胞谷已初步形成細胞治療藥物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生產、臨床服務及配套服務的產業鏈閉環,為徐州經開區直接拉動投資20餘億元。 自學校產教融合模式實踐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細胞治療藥物產教融合基地成功獲批為首批立項建設的53個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之一,獲批1個省級產業學院、1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專業建設點、2個產教融合品牌專業建設點、3門省級產教融合型一流課程,2項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重大課題,為學校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有機融合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 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徐州醫科大學將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模式,以細胞治療藥物產業為引領,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與產業生態圈。通過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匯聚,助力東湖細胞谷等產業園區蓬勃發展,為區域生物醫藥產業輸送大批交叉複合型人才,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信息來源:徐州醫科大學)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8149
73
2025-11-09 16:59
23589
95
2025-11-09 16:59
42753
73
2025-11-09 16:59
87932
73
2025-11-09 16:59
52948
53
2025-11-09 16:59
23459
79
2025-11-09 16:59
67523
67
2025-11-09 16:59
91632
76
2025-11-09 16:59
64173
53
2025-11-09 16:59
42973
95
2025-11-09 16:59
84256
42
2025-11-09 16:59
62539
63
2025-11-09 16:59
71965
84
2025-11-09 16:59
53782
52
2025-11-09 16:59
95814
49
2025-11-09 16:59
58763
48
2025-11-09 16:59
27316
47
2025-11-09 16:59
48295
41
2025-11-09 16:59
17685
24
2025-11-09 16:59
42971
18
2025-11-09 16:59
98514
57
2025-11-09 16:59
83625
98
2025-11-09 16:59
73481
42
2025-11-09 16:59
42563
74
2025-11-09 16:59
84923
46
2025-11-09 16:59
28516
78
2025-11-09 16:59
89762
85
2025-11-09 16:59
35689
86
2025-11-09 16:59
83492
54
2025-11-09 16:59
75138
79
2025-11-09 16:59
62751
78
2025-11-09 16:59
36759
65
2025-11-09 16:59
62514
42
2025-11-09 16:59
67248
95
2025-11-09 16:59
89573
27
2025-11-09 16:59
15347
58
2025-11-09 16:59
49857
89
2025-11-09 16:59
57834
16
2025-11-09 16:59
51678
56
2025-11-09 16:59
18923
42
2025-11-09 16:59
72458
47
2025-11-09 16:59
76193
76
2025-11-09 16:59
89142
79
2025-11-09 16:59
42159
57
2025-11-09 16:59
81923
57
2025-11-09 16:59
27493
97
2025-11-09 16:59
25391
56
2025-11-09 16:59
47251
35
2025-11-09 16:59
15624
56
2025-11-09 16:59
36142
54
2025-11-09 16:59
53184
26
2025-11-09 16:59
| 五楼直播 | 浪花直播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 私密直播全婐app | 小草莓直播 |
| 直播软件下载 | |
| 深夜直播 | 快猫 |
| 金莲直播 | |
| 魅影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 tvn直播 | |
| 柚子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 |
| 魅影5.3直播 | |
| 成人免费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 小白兔直播 | |
| 五楼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
| 浪花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 杏爱直播 | |
| 四季直播 | 蜜疯直播 |
| 零七直播 | |
| 趣播 | 花间直播 |
| 美女直播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