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2025GAF上海插畫藝術節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本屆插畫藝術節匯聚超過800位海內外知名插畫藝術家,以「生長之光」為主題,舉辦30餘場活動,展覽規模超2.6萬平方米。 國風盛宴:讓世界看到東方美學的現代表達國風藝術成為開幕當日最具人氣的「磁場」。87歲高齡的國畫大師戴敦邦攜《踏凌霄·問道途——特展》重磅亮相,展出了《大鬧天宮》《取經路》兩大主題系列作品,其中8幅手繪原作更是首次公開,筆鋒間的神魔氣象引得觀眾屏息駐足。 87歲高齡的國畫大師戴敦邦(右一)攜弟子一起到插畫展現場戴老更攜弟子周一新、王悅陽、陳岱青、李雲中四位特邀嘉賓,聯合十餘位青年藝術家組成頂尖國風陣營,開啟了一場跨越代際的分享對談。「戴門三代」同堂,從戴老蒼勁的筆墨風骨,到弟子們將水墨與插畫、刺青等多元語言融合的嘗試,生動詮釋了「傳承」二字。 戴敦邦為彩繪汽車揭幕國際對話:全球藝術巨匠共繪跨文化圖景全球插畫界一線藝術家的史詩級聚首,為中國插畫行業帶來了「對標全球」的價值。「全球奇幻藝術領域殿堂級大師」天野喜孝攜《金色世界》系列重磅登場。這不僅是其全新力作的國內獨家首展,更以空間裝置與光影敘事,為參展觀眾構建出一個挑戰感官的沉浸式場域。 天野喜孝攜《金色世界》系列重磅登場 天野喜孝的繪畫極具個人風格首登中國大展的日本千禧年幻想美學代表村田蓮爾驚豔亮相,其未來主義視覺語言與氛圍感筆觸,筆下機械結構與詩性情緒的碰撞,是亞洲視覺文化的標誌性符號。齋藤直葵與TourBox聯手的中國大陸首秀,將工具與創作結合,分享創作經驗並揭秘「抗焦慮心法」。其現場改畫環節,寥寥幾筆讓平凡線條煥發新生,吸引無數觀眾。被譽為「乾脆麵水滸卡鼻祖」的國際繪畫大師正子公也攜手南漫畫派帶來震撼的「水滸英雄聯展」,引發眾多80後、90後回憶;韓國藝術家Noma用不透明水彩暈染的日常詩意,亦成焦點;還有來自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餘國的100餘位海外藝術家,帶來全球視野下的創意表達,讓「生長之光」在全球化語境中鮮活呈現。在展覽的國際化方面,主辦方代表上海市國際展覽集團副總裁、上海貿促展覽展示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潤禾先生表示,未來GAF上海插畫節將吸引更多全球藝術家來到現場。突破邊界:探索插畫藝術的無限潛能插畫藝術的創新基因與跨界活力,在本屆插畫節上也嶄露頭角。動畫人、插畫師、自媒體創作者米雷-RayDog,其獨創的「東方賽博」視覺風格讓真人實拍秒切歐美動漫風,超千萬粉絲的熱度印證:插畫可破圈成流量符號,更能衍變成IP資產。遊戲領域,拳頭遊戲展出了《英雄聯盟》IP的《符文戰場》海量原畫,畫師親臨現場一對一教學與專屬販售,開啟一場「創作過程的解密」;米哈遊則通過《絕區零》的復古街頭塗鴉與未來科技霓虹,打通虛擬與現實。GGAC打造的《概念之光,自由生長》聯展邀請20位曾為影視、遊戲塑造經典視覺的概念藝術大咖,展現插畫在跨界中的生長可能。「插畫不止於紙」,秉持「天生會畫,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數字繪畫軟體「天生會畫」,為觀眾呈現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插畫展現場人潮湧動許潤禾先生認為,插畫雖相對小眾,但涉及的廣度遠超認知。「我們要看到插畫跨界賦能的價值,它如何通過視覺藝術讓複雜知識可視化。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插畫節展示其在教育、醫療、文旅、商業、城市更新等領域的巨大潛力和價值,讓插畫從『作品』變成『生產力』。」水墨西遊>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草案)》。會議指出,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一體保護,綜合施策持續恢復和提升耕地生態功能,確保永續利用。 這個消息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團隊很振奮。前不久,該團隊剛剛在《科學》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調控植物-土壤反饋,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強調種地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把目光轉向土壤健康。 民以食為天,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張福鎖在介紹課題研究背景時表示,團隊曾對華北平原小麥-玉米輪作體系長期定位試驗的105個數據點進行了數據統計測算,由於土壤問題,當前每公頃耕地存在約1.5噸的隱形糧食損失。 為何「丟了」這麼多糧食?張福鎖表示,是由於「作物-土壤負反饋」。當前集約化農業生產不合理管理造成各種土壤健康問題,如壓實引起土壤結構變差,土壤化學性狀的變化包括土壤酸化、鹽漬化,土壤生物活力降低,生物群落失衡等,導致土壤內在效率下降,作物容易染病,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下降等。他說:「一畝地100公斤的隱形產量損失,我們應該拿回來。」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王光州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俊伶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基於前期研究進展及科技小院16年來生產一線的實踐積累,結合團隊近年來在根際生命共同體理論研究方面的進展,將生態學研究中發展較快的「植物-土壤反饋」思想引入農田生態系統,提出了作物高產與土壤健康協同的系統化研究範式。 張俊伶和王光州指導的學生,在田間地頭的科技小院駐紮時,發現「改土」確實可以增產。 博士生欒冬冬2020年進入課題組時,在河北曲周的麥田裡,看到大片即將灌漿成熟的麥子中,有不少麥穗提前枯白、乾癟。「這是小麥患上了莖基腐病。」他說,這種由土傳病原真菌-鐮刀菌引起的病害,能夠侵染小麥莖基部,導致莖基部腐爛、植株早衰,甚至顆粒無收。不僅如此,這種病害還會產生有毒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威脅糧食安全和人畜健康。 他說,研究顯示基腐病的病因有很多,具體到曲周這片土地,團隊分析,這裡冬小麥和夏玉米收穫後大量秸稈還田,改變了土壤微生態環境,促進了有利於病原菌生長的微生物的富集,成為引發小麥莖基腐病的關鍵原因。 為了找到一種有益菌和病原菌進行鬥爭,欒冬冬長期在田裡、實驗室兩頭跑。去田裡把患病的小麥樣品和土壤樣品取回,在實驗室裡篩選土壤,分離出微生物。而後培養微生物、鑑定微生物,再將潛在的「對手」微生物和引發莖基腐病的病原菌進行功能拮抗試驗,驗證其是否發揮了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從而製備能夠抑制病原菌的有益菌劑。 在實驗室中尋找有益菌的過程雖然繁瑣,但和在酷暑裡下地噴灑生防微生物菌劑比起來,卻還不算辛苦。欒冬冬說,同學們和老師經常是下午兩點就帶上菌劑,頂著火辣的日頭出門,在田裡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 經過4年的篩選與驗證,欒冬冬和團隊成員初步研製出了一種生防微生物菌劑。他說,團隊2024年在曲周建立了總面積近5畝、由16區塊組成的試驗田,田塊中應用生防微生物菌劑的結果令人欣喜:小麥莖基腐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根際土壤中病原菌豐度下降超過25%,平均每畝小麥增產近17%。 和欒冬冬相似,博士生倪剛在山東東營的鹽鹼地上種小麥和玉米,檢驗土壤中的微生物對作物的影響。 倪剛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從2021年開始,在山東東營的8畝地試驗田上,每年6月播種玉米,10月收穫,玉米收穫後再播種冬小麥,來年6月收穫。在這個輪作的過程中,他和同學們一起提取玉米、小麥根際的微生物進行研究,研製出有益於作物生長的微生物菌劑,並在大田試驗的基礎上驗證菌劑效果。 「上個月,我們剛收穫了微生物菌劑試驗的冬小麥。」倪剛說,目前,與不施加微生物菌劑的處理相比,施加微生物菌劑試驗田的冬小麥增產了約30%。 研究人員由此發現,土壤對於作物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大,而土壤健康似乎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張俊伶表示,當前以追求高產為目標的集約化農業過度依賴高產品種和外源投入,植物-土壤互作關係被削弱,造成系統負反饋作用加大,而正反饋作用減少,土壤退化嚴重,土壤健康現狀惡化。 張俊伶說,由於長期忽視土壤健康,在面對農業生產實際問題時多採用「快餐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片面解決方式,土壤生態系統失衡,土壤多功能性難以發揮,嚴重威脅耕地質量和農業綠色發展。因此團隊在此次研究中提出農業轉型要紮根大地,「低頭」關注土壤健康。 「不能光看一茬的產量,還要看長遠的整體效應;不能只管作物,還得看護好土壤。」張俊伶說,「我們希望大家從『朝上看』,轉向『朝下看』,要扎到土裡去;希望大家不僅僅是看短期的作物產量,更要著眼於長遠的健康土壤培育。」 近些年,張福鎖在走訪全國各地的農田時,觀察到地方農業部門對「改土」的需求日益增長。研究團隊提出了未來農業科學研究的一些重點方向,他們希望構建作物高產與土壤健康協同提升的長效機制和管理策略,支撐農業系統的氣候韌性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生 劉璇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11日 08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魅影视频 | 大鱼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夜魅直播 |
蜜糖直播 | 雨燕直播 |
桃花直播 |
妲己直播 | 蜘蛛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抓饭直播 | 秀色直播 |
桃花app |
咪咕直播 | 花间直播 |
成人抖阴 |
榴莲视频 | 凤蝶直播 |
嫦娥直播 |
小狐狸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花椒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奇秀直播 |
荔枝网直播 |
美女直播app | 百丽直播 |
妖姬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