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電 據國家郵政局網站消息,國家郵政局11日發布關於2025年上半年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的通報,通報指出,今年以來,全行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服務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有效應對外部衝擊,全面做好行業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各項工作,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郵政篇。上半年行業運行穩中向好,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支撐。 交通強國郵政篇建設具體工作紮實推進。完成第二批交通強國郵政專項試點批覆。開展行業「十五五」規劃編制與銜接工作。印發貫徹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重點措施,持續推進新疆等邊遠地區電商快件實現包郵。實施降本提質增效專項行動。部署落實2025年行業大規模設備更新有關工作。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深入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深化與交旅融合發展,建設5A景區主題郵局193家。國際標準化組織快遞服務標準委員會申請成功,實現我國快遞業國際標準化工作的突破,填補了ISO快遞領域標準化技術機構空白。 行業規模保持高位運行。上半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和行業寄遞業務量分別完成8730.9億元和1045.1億件,同比分別增長8.3%和16.9%。其中,二季度同比分別增長8.9%和15.0%。快遞業務收入和快遞業務量分別完成7187.8億元和956.4億件,同比分別增長10.1%和19.3%。其中,二季度同比分別增長9.3%和17.3%。 國內快遞業務增長較快。上半年,同城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增長3.5%和6.2%。其中,二季度增速較一季度分別提升7.4個和6.0個百分點。異地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同比分別增長7.6%和20.6%,異地快遞業務量佔快遞總體的比重近90%,對快遞業務量增長貢獻率近95%。 國際快遞業務韌性較強。上半年,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完成683.5億元和20.2億件,同比分別增長2.4%和22.5%。二季度,國際業務頂住壓力,保持較快增長,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19.2%,5月份增速降至11.1%低點後,6月份快速回升至22.6%。 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表現亮眼。上半年,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同比分別增長13.6%和25.5%,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6.0%和28.4%,較上年同期分別提升0.8個和1.4個百分點。其中,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安徽、河南、雲南、陝西、青海和寧夏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增速均在15%以上。集運業務助力偏遠地區快遞投遞量快速增長,西藏、新疆快遞投遞量同比分別增長34.1%、33.0%。 行業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印發關於加快行業科技發展的意見,推進行業科研平臺建設。一批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區域樞紐、產業園建設投產。末端配送無人車加速投放。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持續深化,全鏈路智能化升級變革加快推進。「快遞+空、軌、鐵、公」「冷鏈+空、鐵、無人機」等應用場景持續拓展,綜合運輸效能提升明顯。 服務質量穩步提升。上半年,重點地區72小時妥投率為84.79%,較上年同期提升3.85個百分點。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為85.0分,較上年同期提升1.3分。各級郵政管理部門和主要企業多措並舉及時響應和處理客戶訴求,提高客戶滿意度。 行業監管效能持續提升。宣貫落實新修訂的《快遞暫行條例》,研究起草《郵政普遍服務》國家標準。依法嚴厲查處違規收寄詐騙引流宣傳品的寄遞企業。督促企業規範落實農村地區服務地域範圍信息公示(公布)管理要求。開展農村地區領取郵件快件違規收費問題專項治理和農村郵政投遞服務質量階段性檢查。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上半年,郵政行業總體運行穩中有進、向好向新,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下一階段,全系統全行業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做好行業各項重點工作,有效支撐國內大循環,更好助力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柏林8月4日電 題:以史為鑑,中德如何共築和平未來? ——專訪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 記者 馬秀秀 近日,中國駐德國使館在柏林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深入研討。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Helga Zepp-LaRouche)會後接受「東西問」專訪表示,當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和平理念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顯得尤為重要。她呼籲中德加強文化對話,共同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希望通過此次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達怎樣的信息? 拉魯什:銘記歷史極其重要。如今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可以觀察到一種普遍的歷史淡忘現象。也許年長者中還有人清楚記得那段往事,但在二戰後出生的幾代人中,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似乎正在淡化。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趨勢。 許多專家——包括我自己——都認為,如今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甚至可能比古巴飛彈危機時還要接近。而德國也正在擴張軍備。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值《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回顧歷史尤為重要。為了準備在活動上的發言,我又觀看了一些關於那段歷史的紀錄片。那些恐怖的事件、轟炸、驅逐和難民潮令人震撼。歷史真相不容忽視。如果人類不想再次重蹈覆轍,就必須銘記歷史。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4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研討會以「《波茨坦公告》發表80周年,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及戰後國際秩序」為題。 記者 馬秀秀 攝 記者:在德國及歐洲,二戰歷史是如何被教育與記憶的? 拉魯什:在德國,人們常稱讚這個國家已經認真反思了自身的戰爭罪行。然而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德國就歷史反思確實進行了大量工作,但其範圍逐漸變得狹隘,主要集中在與大屠殺相關的罪行上。相比之下,德國在戰爭中對蘇聯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和戰爭罪責卻被忽視甚至遺忘。據統計,約2700萬蘇聯公民在前線、德軍戰俘營中喪生。與之相對,「偉大衛國戰爭」在俄羅斯民族記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一事實在歐洲的歷史敘述中卻很少被提及。歐洲的歷史書寫往往以歐洲為中心,雖然名義上稱之為「世界大戰」,但在講述中卻常常忽略太平洋戰場。 記者:德國今年舉辦多種活動紀念二戰勝利,中國也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您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和平理念上的共鳴與差異? 拉魯什:我必須遺憾地指出,當今歐洲對「和平」的理解不到位。今年3月,歐盟推出了一項名為「重新武裝歐洲」(ReArm Europe)的計劃,擬通過高達8000億歐元的融資來重整歐洲軍備。與此同時,德國也已取消「債務剎車」機制,為政府大規模加強防務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任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亞爾馬·沙赫特在二戰前推行的「梅福券」(Mefo-Wechsel)政策——一種通過脫離實體經濟、與真實生產無關的貨幣創造手段,專門服務於軍事化。從實體經濟角度分析,這實則是在損毀真正的「實體資產」。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認為如果沒有和平的環境,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因為戰爭將摧毀一切。中國正在為維護全球和平作出實際努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踐行著一個核心理念:「和平的新名稱是發展」。唯有實現包容性發展,才能真正為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只要各方能從合作中受益、實現共贏,那麼即便存在矛盾,也總能找到更高層次的理性來化解衝突。 因此,我認為,當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亟須重新學習,認知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締造和平」。 2025年7月8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小朋友參觀澳門鏡湖醫院救助難民微縮場景。 記者 張祥毅 攝 記者:德國戰後秉持對戰爭的深刻反思態度,中國倡導和平發展,您認為這兩種和平路徑對國際關係帶來哪些現實啟示? 拉魯什:當今國際政治中,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破壞。因此,我認為,僅憑局部性方案已難以有效解決各地區的衝突與危機——無論是中東問題、烏克蘭危機,還是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因如此,我長期以來一直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安全與發展架構,這一架構應當考慮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益,無一例外。 歷史上並非沒有類似經驗。例如,1648年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交戰方終於認識到:如果戰爭繼續,將無人倖存來慶祝所謂的「勝利」。而在今天這個核武器時代,理解這一道理愈發顯得緊迫。 因此,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安全與發展新架構應當儘快被提上國際議程。我希望聯合國大會能就此召開一場專題會議。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朝著這一方向所做的重要努力。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9日,「全球發展倡議新進展 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行動」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取閱國合署發布的新報告——《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國實踐》。 記者 廖攀 攝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德在和平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的可能性? 拉魯什:我認為,這一問題必須上升到一個新層面來加以思考,將文化因素納入其中考量。早在17世紀,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就曾指出,歐洲和中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大文明。他主張,雙方應攜手合作。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關注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或許能為當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提供新路徑。例如,孔子提出的關於整體和諧發展的思想與弗裡德裡希·席勒關於審美教育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如果我們能在文化層面展開這種更深入的對話,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也將隨之加深。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德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只有那些親自到中國旅行、經商、投資,或者與中國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如婚姻)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中國。這些人在回到德國後常常感嘆:「天啊,中國太棒了!這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如此現代化,如此高效,在許多領域都如此先進。」這與那些從未踏足中國、卻僅憑媒體片面報導就對中國下判斷的人,形成了強烈反差。 因此,我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有效方式,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通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為和平建設與合作奠定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受訪者供圖 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研究領域涵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以及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1971年,她成為最早前往中國採訪的歐洲記者之一,1984年創立了席勒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經濟秩序,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及各文化經典傳統的復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小妲己直播 | 柠檬直播 |
蜜糖直播 |
桔子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伊人直播 |
小猫直播 | 榴莲视频 |
婬色直播 |
黑白直播 | 黑白直播 |
柚子直播 |
魅影直播间 | 零点直播 |
蜜糖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么么直播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红楼直播 |
花间直播 |
小妲己直播 | 蜜桃直播 |
深夜直播 |
蜜桃直播 | 仙凡直播 |
桃鹿直播 |
贵妃直播 | 小猫咪视频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