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電影《東極島》正式全國上映,同日舉辦的「讓全世界知道」雲路演活動連線全國888家影院,將這段中國漁民救援英國戰俘的故事展現給觀眾。浙江舟山普陀主會場與北京分會場跨城聯動,主創團隊、救援漁民後代、國際友人及全國觀眾共同見證這場歷史與光影的對話。跨時空的英雄壯舉影片聚焦1942年東極島漁民的英雄壯舉:198位中國漁民冒著生命危險,從戰火中解救英軍戰俘,用行動詮釋「有難必救」的信念。影片導演管虎動容表示,彰顯歷史真相是這部電影的立身之本,「我們要替不愛說話的、謙遜的中國人把故事講出來。」 「要讓傳統技藝和民俗在銀幕上甦醒。」影片導演費振祥告訴觀眾,劇組為還原歷史做了大量調研,從漁船工藝到漁民號子,甚至演員撈起的魚的種類,都嚴格遵循舟山民俗。朱一龍飾演的漁民阿贔在捕魚後要把吃的第一口丟回大海,「這是對海洋的敬畏,也是我們從民俗專家那裡學到的傳統。」如果說《東極島》有彩蛋,那就是路演現場的兩位特殊嘉賓——東極島島民王裕斌、楊小平。兩人不久前在9-10級風浪中勇救落水遊客,與影片中祖輩的精神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我們是東極島漁民的後代,海上有人,我們必救」。樸實的話語道出刻在島民骨子裡的善良。《東極島》總製片人梁靜感慨道:「83年前的救人者與今天的救人者相聚,證明中國人的DNA不會變。」全國聯動,讓世界知道 此次雲路演創下規模紀錄,全國888家影院同步直播。技術團隊提前完成信號連接,讓各地觀眾實時參與主創互動。據統計,影片上映首日便吸引200萬人次觀影,社交平臺上「解氣解恨」「熱血沸騰」成為觀眾反饋高頻詞。 路演現場,不少救援漁民與英軍戰俘的後代到場。漁民吳其生的孫子吳布偉感慨萬千:「電影真實還原了祖輩『漁民的本分、大海的胸懷、菩薩的心腸』,這段歷史不該被忘記。」漁民吳其麟的孫女吳小飛觀影中多次熱淚盈眶,「沒想到第一次在電影院有了回家的感覺,像小時候聽爺爺講故事。」先輩們的故事,從口口相傳到走向銀幕。英軍戰俘後代維尼太太遠道而來表達感謝:「若沒有這些漁民,384個家庭將陷入黑暗記憶,這段故事成為了刻在我們家族記憶裡的溫暖與希望!」「這是多年未見的史詩巨作,既是人性的史詩,也是血性的史詩,讓中國反抗精神在銀幕上閃耀。」北京分會場中,賈樟柯導演這樣盛讚影片。而英國演員李凱文作為戰俘扮演者,用中文分享他的感悟:「我在中國15年,終於有機會講述這樣的故事。通過這部電影,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熱情與勇敢。」 活動尾聲,全國888家影院觀眾與主創共同完成「抱拳禮大合影」,用傳統禮儀定格這一刻的感動。「希望向全世界講述東極島的故事。」費振祥激動地說。隨著8月22日英國上映計劃的公布,這段東極島漁民的救援傳奇將跨越國界,「有難必救」的中國精神將「讓全世界知道」。
杭州8月8日電(林波)「街頭小販頭頂著成堆的商品穿梭在車流中,Tecno的商店、China Mall的燈火……中非合作早已滲透進這片土地的毛細血管。」浙江大學在讀博士生李璐欣在「西非實踐筆記」中寫道——這些畫面讓她明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生活。 李璐欣的這段感悟,是中國高校學子暑期走出國門、觸摸真實世界的深刻縮影。 近日,一支來自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的實踐團跨越一萬兩千多公裡,深入西非加納與奈及利亞,走進大學課堂、參訪中資企業、體驗當地文化,用腳步丈量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也用專業視角觀察中非合作的脈搏。 近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實踐團與非洲師生合影。 (浙江大學供圖) 超越「原始想像」:青年視野在碰撞中「校準」 出發前,「原始而神秘」是不少學子對非洲的模糊想像。 浙江大學碩士生洪啟航坦言心中曾充滿忐忑,但降落在加納首都阿克拉後,顧慮迅速被熱情擊碎。 獨立廣場偶遇當地電視臺記者,受邀觀看加納小姐選美;加納大學孔子學院裡座無虛席的漢語課堂、剪窗花時非洲同學眼中的光亮……這些細節在重塑著洪啟航的認知——「膚色不同,笑容相似」。 臨別時,他將印著中文「飯搭子」的可樂送給當地記者,收穫了跨越大陸的情誼。他說:「面紗褪去,非洲未失神秘,反而賦予了『和而不同』的文明互鑑更多『血肉』。」 浙江大學碩士生何城楷則敏銳捕捉到阿克拉的複雜肌理:擁堵的「Tro-Tro」小巴與網約車並行,頭頂貨物穿梭車流的小販與別墅區共存。 最讓何城楷印象深刻的是當地人對足球的熱情:「足球運動無處不在。」而打動他的是當地人的樂觀與堅韌,「從街頭小販到自習室裡的學子,都讓我深刻體會到這裡的堅韌、包容和希望。走出去本身,就是破除刻板印象、建立立體認知的必修課。」 近日,實踐團成員用鏡頭記錄隨處可見的足球少年。 (浙江大學供圖) 穿透「知識時差」:學術合作在對話中重構 對於浙江大學在讀博士生夏藝文而言,此行是一次深刻的「被看見」之旅。她敏銳地察覺了「知識的時間差」帶來的張力:西方文獻中的概念未必適用於非洲土壤,而非洲學者關切的「經濟自主性」等議題,又促使中國學子反觀自身學術訓練的盲區。 「這種差異不是隔閡,而是合作真正的起點。」她認為,中非高校合作不應止於項目堆砌,而應置於「全球南方知識建構」語境下,展開「互為主體、共建共生」的知識協商。 夏藝文的思考,也是加納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王吉民近年來在呼籲的。 王吉民表示,近年來非洲青年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和中國文化表現出高度興趣,但仍缺乏平等、有效、真實交流的載體與渠道,「面對非洲青年對中國的興趣,我們需要提供的不是一種『標準答案』。現在的問題不是缺乏信息,而是缺乏面對面對話、缺乏走出屏幕與資料的真實交流。」 他呼籲更多中國青年學者走出熟悉的理論體系和「文字」課堂,深入非洲社會一線,在實地調研與真實互動中重構跨文化理解的邏輯與方式,「對於國內的青年學者們來說,走出來,永遠比遠程想像中的學術研究更有力。」 近日,實踐團成員走進當地電視臺。 (浙江大學供圖) 超越「單邊輸出」:高校教育在互鑑中升華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動跨文化交流與實踐學習成為中國高校在「育人」路上的重點之一。 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袁松看來,通過「走出去」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治理邏輯、市場結構和社會互動,師生可以發現教學內容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而推動課程改革與實踐教學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當袁松教授介紹浙江大學經濟學院MPCE項目時,奈及利亞青年Petra眼中閃爍的不僅是留學意向,更有對發展知識體系重構的渴望。」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團委副書記沈豔表示,在看到當地青年把去中國學習深造作為一個理想時,她的內心很受觸動,「在非洲青年認知中,中國經驗提供了一種『去依附性現代化』的參照,他們正通過中國視角,拓展『發展即自由』的內涵。」 如今,沈豔也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非洲青年選擇來到中國學習、工作和生活。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義中將這趟「走出去」的課程視為一堂鮮活的「大課」。他認為,培養具有「大問題意識」和「世界眼光」的新時代經濟學人,絕非紙上談兵,「當青年真正踏入異國土地,與西非同齡人『真誠對話未來』,才能讓『經世濟民』的情懷和『中國特色經濟學家精神』從理念沉澱為血脈中的『方向感』。」 浙江大學並非中國高校走向廣闊世界的個案。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有效連結全球、培養具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共同課題。(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九球直播 | 橘子直播 |
榴莲视频 |
大鱼直播 | 桃鹿直播 |
名模直播 |
青草直播 | 蜘蛛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红桃直播 | 蜜桃app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成人免费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鲍鱼直播 |
小猫咪视频 | 伊人直播 |
莲花直播 |
蝴蝶直播 | 山猫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桃花直播 | 大鱼直播 |
月神直播 |
五楼直播 | 牡丹直播 |
桃花直播 |
零点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阴桃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