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演員於適在個人社交帳號曬出兩組照片,一組懷抱吉他,在音樂節唱心中群山;另一組縱身上馬,馳騁天地草原間。這個8月,由他擔任音樂發起人,一檔在山海間尋聲,邊採風邊即興創作的節目將登場。東方衛視即興共創音樂採風節目《聽,誰在唱歌》今天發布概念海報,宣告一場別開生面的即興共創音樂採風探索即將開啟。節目懷揣著「聽山河聲音,唱人間煙火」的初心,由音樂發起人於適,攜手音樂合伙人胡海泉、莫西子詩,集結一群音樂夥伴組成「尋樂團」,深入中國大地的壯麗奇景與文化深處,共同開創「採風+即興創作」的音綜新模式,探尋音樂最本真、最富生命力的樣貌。 值得一提的是,為將即興共創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聽,誰在唱歌》音樂發起人於適還將在社交平臺發起「於適即興音樂搭子召集令」系列挑戰賽,希望尋找到那些擅長即興創作、擁有音樂絕活、敢於用音樂進行鮮活表達的民間高手,讓實現音樂夢想成為可能。在原生態裡喚醒旋律常見的音樂類綜藝,拼歌手完成度,拼直播真功力,也拼改編、伴奏、音響、舞美……工業化的精益求精之外,還能比什麼?《聽,誰在唱歌》選擇「走出去」,將目光對準音樂產業鏈的創作上遊,拋出聽「誰」唱歌的嶄新命題。作為節目「題眼」,「誰」有著多重意涵。它是山川湖海的呼吸,是風掠過草原、雨打在山巔的「自然之歌」;是彝族高腔、蒙古呼麥中傳承千年的「文化之歌」;也是那些藏於民間的音樂人,口口相傳、質樸而充滿力量的「生活之歌」;最終,它還是「尋樂團」在被這一切深深觸動後,靈感迸發、即興而成的「心靈之歌」。 概念海報正是這一立意的視覺化呈現。海報以「聲生萬象」為概念,將山川化為躍動的音符,將人間煙火定格為創作的背景。前景中,音樂人正靜立聆聽,準備將這無聲的震撼化為有聲的歌謠,完美詮釋了節目從天地萬物中汲取靈感、最終即興共創完成音樂的誕生之路。在地理與人文肌理中譜寫大地之歌《聽,誰在唱歌》創新性地採用「採風+即興創作」模式,這源于于適對回歸音樂本真的共同嚮往——希望跳出工業化的製作流程,在真實的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根,即興成歌。於適邀請他的音樂好友胡海泉、莫西子詩擔任音樂合伙人共同出發。同時,在這場音樂之旅中也會有更多的音樂夥伴加入,「尋樂團」的足跡將遍布新疆的遼闊草原、內蒙古的蒼茫大地、大涼山的民族村寨,也將深入重慶的市井街巷,在多元的地理與文化肌理中,進行純粹的音樂創作。當地的原生態音樂與鮮活的城市之聲,將為創作者們提供直接又生動的靈感。觀眾也將在節目中,看到創作者們如何圍坐在一起,因一個旋律、一句感悟碰撞出火花四濺的樂章,見證何為創作本真的幸福感。這些充滿了山河力量與人文底蘊的歌曲,最終將通過電影級美學打造的「即興共創」與「大地舞臺」進行呈現,完成一場視聽盛宴。《聽,誰在唱歌》希望通過這次探索,為中國音樂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讓更多有才華的音樂人被看見,並向觀眾證明:靈感始於聆聽,當創作者的才華與世間感動交織共鳴,或許,萬物皆可成歌。
圖為延安革命紀念館內。張遠 攝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賀敬之筆下熾熱的詩句 輕輕開啟了延安記憶的閘門 這座鐫刻紅色基因的城市 不僅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 更是一幅徐徐鋪展的時代畫卷 圖為延安革命紀念館吸引遊客參觀。張遠 攝 延安 在戰火中淬鍊精神 在發展中續寫傳奇 這令人驚嘆的蛻變 沉澱著歲月裡的滄桑與輝煌 1935年至1948年 時光的指針定格在延安 中共中央紮根於此 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 穿越抗日戰爭的槍林彈雨 為新中國的誕生孕育出堅實胚胎 圖為洛川會議舊址雕塑。 在日本大舉侵華、中華民族 處於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 1937年8月 一場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會議 在延安市洛川縣召開 中國共產黨毅然擔負起 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重任 洛川會議 通過了著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系統闡明抗戰時期黨的基本方略 正式確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 「最後的勝利是屬於中華民族的!」 圖為延安革命紀念館內的「小米加步槍」。張遠 攝 整個抗日戰爭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戰績輝煌 共對敵作戰12.5萬餘次 消滅日偽軍171.4萬餘人 同時自身力量也獲得空前壯大與發展 連當年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也承認: 八路軍 「作戰勇敢,內部團結, 只是武器裝備太差。」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 開闢的敵後戰場 堅持長期艱苦抗戰 不斷發展壯大 成為獨當一面的抗日戰場 同時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主戰場的 中堅力量 抗大資料圖。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延安市北二道街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舊址 如一座不朽的豐碑 這裡是抗日戰爭時期 人民軍隊軍事教育的中心 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軍事教育思想 綻放的絢麗之花 1936年至1945年 抗大在戰火紛飛、物資匱乏的困境中, 緊密貼合中國國情與革命實際 理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教條 而是化作戰士手中的利刃 教育與生產緊密相連 讓知識在實踐中生根發芽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的校風 如春風化雨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學員 十餘萬名德才兼備的軍政幹部從這裡走出 他們如同點點星火 灑向中華大地 圖為七大舊址。張遠 攝 延安楊家嶺 見證了改變中國命運的瞬間 1945年 中共七大在此召開 民主革命的經驗 如璀璨星辰被拾起、匯聚 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制定了正確路線方針政策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 達到空前統一和團結 此次大會 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為航船點亮了燈塔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與新中國的建立 構築起牢不可破的思想、政治與組織堡壘 圖為中央大禮堂。張遠 攝 中共七大會址即中央大禮堂 籌建於1940年,建成於1942年 外表吸收了西式建築風格 內部採用窯洞的拱形結構 是當年延安唯一沒有木樑和木柱的 大型建築物中央大禮堂 陝北工匠用雙手賦予其生命 石砌拱頂猶如堅毅的脊梁 踏入禮堂 木質講檯曆經歲月打磨 依然散發著沉穩的氣息 側牆上「同心同德」的標語蒼勁有力 牆上「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橫幅 讓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仿佛就在眼前重現 圖為寶塔山。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 供圖 歲月流轉 曾經戰火紛飛的延安, 褪去了滿身的硝煙 披上了繁榮發展的盛裝 新時代的春風吹拂著這片紅色熱土 延安積極擁抱新發展理念, 在經濟、生態、城鄉建設與民生等領域 書寫著一篇篇壯麗的時代華章 圖為二道街夜市街景。張遠 攝 抗大舊址外的二道街 已成為延安最有煙火氣的地方 每當夜幕降臨 二道街夜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頗具窯洞特色的餐車分列街道兩側 麻辣羊蹄、洋芋擦擦、 陝北大燴菜、攪團等地方美食 令人垂涎欲滴 是外地遊客打卡延安的必去地之一 圖為延安市區。張遠 攝 曾經黃土漫天的延安 自1999年開始退耕還林 實現了生態逆轉 昔日「荒山萬壑」披上「綠衣」 描繪出 「由黃變綠、由綠變美、由美變富」的 生態畫卷 生態之變折射發展之變 延安已是黃土地上崛起的「森林城市」 催生了「生態經濟」 圖為延安一蘋果企業內工人正在忙碌。李進 攝 1947年 200多棵蘋果苗 在延安洛川塬上紮下了根 歷經七十餘載 廣袤的黃土高原上 紅彤彤的蘋果綴滿枝頭 現代化種植技術 讓蘋果在綠色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脆甜可口、色澤紅亮 圖為種植戶正在整理蘋果。李進 攝 目前 延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 優質蘋果集中連片生產區 2024年延安蘋果種植面積達332.8萬畝 總產量499萬噸 成為延安果農的致富果 航天員的營養果 還搭乘中歐班列走出國門、飄香世界 成為世界認識延安的甜蜜「使者」 其品牌價值不斷攀升, 真正實現「小蘋果」撬動「大產業」 圖為延安市境內的秦直道。白騰 攝 如今 延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水土流失面積由2.88萬平方公裡 減少到1.74萬平方公裡 年平均入黃泥沙量降幅達88% 森林覆蓋率53.07% 植被覆蓋率87.6%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 子午嶺林區華北豹野生種群增至110多隻 圖為南泥灣溼地公園。張遠 攝 經生態治理後的南泥灣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這裡不僅是國家溼地公園 更是候鳥的天堂 繪就一幅新時代「紅色南泥灣 陝北好江南」的美麗畫卷 清晨的延安城區雲霧繚繞。張遠 攝 延河 宛如一條綠色的絲帶繞城而過 兩岸綠樹成蔭、繁花似錦 寶塔山褪去了昔日的滄桑 宛如精神矍鑠的老人 靜靜俯瞰著這座城市的巨變 圖為無人機助力延安宜川「懸崖造林隊」。張遠 攝 城鄉建設的步伐穩健有力 秉持「革命聖地、歷史名城」 的城市定位 精心雕琢著城市的每一處細節 新區開發如破土而出的春筍 充滿生機與活力 老城改造讓古老的街巷 煥發出新的光彩 山體居民搬遷、溝道治理、 市政設施配套、城市景觀提升 公園、綠地、廣場點綴其中 2024年全市經濟規模達2383.36億元 圖為黃河壺口瀑布。宋洋波 攝 今日的延安 壺口瀑布氣勢奔騰 黃土風情激情豪邁 動車組列車在黃土高原奔馳 精神信仰澎湃 在新時代的奮進浪潮中 闊步前行! 作者:張遠 李一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少妇免费直播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love直播 | 心跳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少妇免费直播 |
快猫 |
海棠直播 | 69美女直播 |
樱花直播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名模直播 |
香蕉直播 | 牡丹直播 |
伊人app |
绿茶直播 | 心跳直播 |
柠檬直播 |
奇秀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山猫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春雨直播全婐app免费 |
暖暖直播 |
樱桃直播 | 桃鹿直播 |
伊人直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