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提升服務能力 海島遊 帶動消費新需求(大數據觀察·海洋經濟活力足) 浙江舟山群島海岸,陽光灑在碧波上,閃閃發亮。山東遊客張琪看著手機裡的舊照片,回憶起了5年前的那趟舟山之旅。 這次故地重遊,張琪獲得了嶄新的體驗:透過直升機舷窗,俯瞰星羅棋布的島嶼;打卡新步道、新景點,感受新鮮和浪漫;在手機應用中預約服務、規划行程、獲取信息,暢享便捷與高效。種種變化的背後,是「千島之城」浙江舟山推進文旅產業提質增效、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生動實踐。 坐上直升機 體驗新視角 從山東到達舟山普陀山國際機場後,張琪體驗了「海島快巴」服務。 停機坪上,一架「海島快巴」直升機正等待旅客登機。通過「海島航旅」微信小程序,張琪提前預訂了這趟飛往普陀區東極鎮東極島的航班。 東極島,是東極鎮所轄的島嶼群,由廟子湖島、東福山島、青浜島和黃興島等28個島嶼與100多個巖礁組成。 包括張琪在內的12名旅客登上直升機,系好安全帶,並戴上隔音耳罩。13時30分,直升機起飛,不到半小時就抵達了東極島的廟子湖島,與坐輪渡所需的近2小時相比,省下不少時間。 「當直升機在低空飛行時,能看到海浪拍打礁石激起的水霧和彩虹。」張琪拍下舷窗外的各種風景,發到朋友圈,收穫許多點讚。 「海島快巴」的經營方,是舟山市海豐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公司市場部經理鄒鵬飛介紹,「海島快巴」直升機通航項目於2023年起常態化運行,目前已有3條航線,其中通往東極島的航線票價為600元左右。今年「五一」假期,每天有4架次航班往返各條航線,每趟幾乎都是滿員。 舟山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胡健介紹,舟山島嶼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但島際交通壓力較大。「直升機出行,豐富了海島之間的交通方式,不僅能節省時間,還能從全新的視角看風景。」胡健說。 此外,今年「五一」假期,舟山還在嵊泗縣試點開通了「海島環飛」業務。產品推出至今,已接待遊客超500人次。 眼下,甬舟鐵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聽說以後能乘坐高鐵遊舟山,張琪很興奮:「早上在杭州吃碗片兒川,中午就能在普陀山島散步,湖景、海景,快速切換!」 影視促旅遊 業態更豐富 張琪抵達廟子湖島的直升機停機坪後,坐觀光車來到民宿。安置好行李,她就迫不及待地開始逛島。 沿著廟子湖環島綠色步道,她遊覽了電影《後會無期》的拍攝地。影片中出現的白色小樓旁,不少年輕人正舉著手機拍照。遠處,財伯公雕像、白色燈塔巍然矗立,與大海相映成景。「和電影中看到的一模一樣!」張琪說。 因為看過去年上映的紀錄片《裡斯本丸沉沒》,張琪還特地來到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二樓的「裡斯本丸」營救事件紀念館,在此重溫歷史。一件件實物、一張張老照片,讓她再次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晚上,回到民宿的張琪跟經營者陳達聊起了家常。陳達是普陀區蝦峙鎮人,多年前看到許多大學生因為電影而來東極島「打卡」,於是嗅到商機,辦起了民宿。憑藉影視作品等帶來的人氣,他的民宿去年營業額達400多萬元。 東極鎮黨委委員洪曉慶介紹:「近些年,我們打造了特色旅遊路線,修建廟子湖網紅燈塔、東福山福字石平臺、青浜『裡斯本丸』營救事件紀念設施。目前,海島漫生活文化創業街已集聚各類業態店鋪30餘家,帶動就業200餘人。」 第二天,張琪坐上輪渡,來到此行的第二站——白沙島。島上景象與多年前有所不同:環島遊步道修葺一新,還新建了觀景平臺、落日燈塔等。在「山與集」咖啡館,經營者鄭佳瑜招呼張琪品嘗「落日白沙」氣泡水。在窗前邊喝飲料、邊看落日,張琪不由讚嘆:「新鮮,浪漫。再來一趟是值得的。」 白沙島管委會副主任沈丹介紹,白沙島近年來著力打造「浪漫島」,島上業態日益豐富。「接下來,還計劃投資建設海上牧雲田園綜合體項目和環島景觀打卡點等,融入更多浪漫的元素,豐富遊客的體驗。」沈丹說。 桃花島的武俠文化遊,枸杞島的「貽貝之鄉」深度體驗遊,螞蟻島的紅色研學遊……各式玩法,正讓舟山形成「一島一品」格局。今年前7個月,舟山全域累計接待遊客約14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9%。 打造小程序 對接供與需 最後一站,張琪來到了嵊泗縣。她記得上次來時,自己曾通過不同平臺預訂船票、民宿等,一旦計劃有變,退票就成了「老大難」。 這次,她有備而來,心裡踏實:因為只需要打開「遊嵊泗」微信小程序,就能一站式解決「吃、住、遊、購」需求,還能用人工智慧規劃遊玩行程。 剛下船,張琪根據小程序推薦,來到一家海鮮飯店。她點了一份新客專享的海鮮套餐,品嘗了雪菜小黃魚、魷魚炒洋蔥等菜餚。「明碼標價,保證新鮮,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在小程序上反映。」經營者陳芬說。 飯後,還是在小程序的推薦下,張琪選中了一家好評率靠前的民宿。經營者吳燕華熱情招待張琪,聽說她是通過小程序訂的房,笑著接話道:「我們家是去年4月入駐平臺的,是第一批。有了小程序幫忙宣傳,生意更有保障。」 吳燕華介紹,以前自家民宿儘管上架了各大平臺,但渠道分散,遇到問題處理起來慢,獎懲、宣傳等機制也比較複雜。現在有了官方的小程序,遊客更放心,商家也受益。「只要我們做好服務,沒有投訴,在小程序上就能優先展示,帶來更多客流。」吳燕華說。 第二天一早,張琪根據小程序上人工智慧規劃的行程,坐上預訂好的船,來到花鳥島遊玩。一天玩下來,張琪切身體會到了便利:「它能根據景點熱門程度、交通遠近等,合理地規劃路線,比自己做攻略省心。」 舟山智遊千島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小敏介紹,去年8月初,在嵊泗縣文廣旅體局指導下,公司開發的「遊嵊泗」小程序正式上線運行,除了提供旅遊一站式服務、智能行程規劃,還有在線客服,實現處理進度可視化追蹤。目前,平臺入駐商戶超200家,已受理遊客在線諮詢、投訴等超1.85萬人次,處置率達100%。 浙江擁有4300多座海島。浙江省海島公園2.0建設三年行動構想提出:到2026年,十大海島公園年接待遊客將達1億人次,擁有至少25個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和達到國家4A級以上景區標準的景區。可以預見,浙江的海島遊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像張琪這樣的「回頭客」也將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竇瀚洋 《人民日報》(2025年08月12日 第 07 版)
武漢8月5日電 題:中國如何拯救極度瀕危長江江豚? ——專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 記者 馬芙蓉 今年7月,世界首頭人工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迎來20歲生日,這是中國長江江豚保護歷程中又一代表性標誌。 作為中國特有淡水鯨類動物,長江江豚曾陷入種群持續衰退困境。經採取保護措施,終於迎來止跌回升的轉變。 飼養員為長江江豚「淘淘」餵食(資料圖)。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供圖 長江江豚種群得到怎樣的保護?世界上存在哪些與長江江豚類似的瀕危鯨類?中國的保護經驗有何世界性啟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鯨類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日前就此接受「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為什麼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晴雨表」?其種群數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王丁:長江江豚俗稱「江豬」,形似海豚,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幹流、部分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大型通江湖泊,是長江中現存唯一鯨類動物。 長江江豚以小型魚類為食,處於長江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加之對河床、岸線、水質、噪聲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其種群分布及數量變化,可以直觀反映長江生態環境和魚類資源變化,是衡量長江生態的「晴雨表」。 20世紀90年代初,長江江豚約3600頭。後來,受水域汙染、航運幹擾、過度捕撈等帶來的棲息地破壞、餌料減少等影響,2012年僅剩約1045頭。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2016年1月,中國提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據2017年科考結果,其種群約為1012頭,與2012年相比,儘管數量依然有所下降,但是大幅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此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等系列措施落實,長江江豚身影頻現。2022年科考結果顯示,其種群約為1249頭,這是有監測記錄以來首次實現止跌回升。 2021年9月3日,江西南昌,幾隻野生長江江豚在贛江水域暢遊。記者 劉佔昆 攝 記者: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探索建立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飼養繁育三大保護策略。三大保護策略在長江江豚保護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王丁:三大保護策略相互支撐、協同聯動,既讓長江江豚等得起生態變好,又構建起物種存續的多重保障。 就地保護即在長江江豚分布相對密集的水域建立自然保護區。目前,中國在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已建立8個就地保護區,保護區長度佔長江中下遊長度的30%以上。 遷地保護承擔「保種備份」功能,即將長江江豚遷入與長江生態環境相似的封閉或半封閉水域進行專門保護,待長江環境改善後再放歸。如今,中國已建立3個自然遷地保護種群和1個半自然遷地保護種群,長江江豚數量超160頭,每年有15頭以上幼豚出生。 2023年4月,經野化訓練,4頭生活在遷地保護區的長江江豚重返長江,標誌著遷地保護與野生種群恢復技術初步形成閉環。目前,又有3頭長江江豚正在接受野化訓練,將擇日放歸長江。 人工飼養繁育是在保護種質資源同時,通過對人工飼養群體繁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行為學、生物聲學、營養學等研究,為野外種群保護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經過近30年努力,構建起人工環境下成熟的飼養繁殖技術體系。如今,武漢白鱀豚館飼養著12頭長江江豚,其中5頭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出生,包括3頭二代江豚。 在長江大保護背景下,中國長江江豚保護正從「拯救保種」轉入「種群復甦」階段,相信不久將迎來自然種群的再度繁榮。 2025年4月25日,生活在武漢白鱀豚館的長江江豚。記者 馬芙蓉 攝 記者:世界範圍內存在哪些與長江江豚類似的瀕危小型鯨類,其生存境況如何? 王丁: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鯨類專家組統計,截至2020年7月,全世界已知鯨類動物有131種/亞種,其中22種為極度瀕危物種,20種為瀕危物種。 比如,生活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北部狹窄水域的加灣鼠海豚,是全球最小鯨類動物。因體形短小,極易被漁民使用的刺網纏繞誤傷致死,現存可能僅10頭左右。 為保護加灣鼠海豚,當地政府頒布禁令,禁止在其棲息區域使用刺網捕魚。然而,非法捕撈屢禁不止。2017年嘗試遷地保護時,因對其應激反應認知不足,一頭被捕個體起水後死亡,另一頭被迫釋放,計劃宣告失敗。 伊洛瓦底江豚同樣岌岌可危。其全球淡水種群僅存三個相互隔離的亞群,分別位於柬埔寨湄公河、緬甸伊洛瓦底江和印度尼西亞馬哈坎河,每個亞群數量均不足100頭。漁業誤捕、刺網纏繞是導致其意外死亡的首要因素。 目前,柬埔寨政府已設立保護區,明令禁止刺網捕魚,限制船隻速度和觀鯨活動;緬甸也與國際組織合作推行保護區管理計劃,通過培訓漁民和提供替代生計來減少漁業誤捕。然而,跨境協調、執法力度、替代漁具推廣等仍存瓶頸。 受水體汙染、灌渠工程建設、過度漁業、誤捕等影響,南亞的印河豚、恆河豚,生活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奧裡諾科河流域的亞馬孫河豚、土庫海豚,棲息於紐西蘭北島和南島沿岸海域的赫氏矮海豚,生存現狀同樣不容樂觀。 記者:在推動長江江豚保護經驗出海方面,您和團隊開展了哪些工作? 王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評價:「中國長江江豚保護實踐,為全球小型鯨類保護點亮了黎明的曙光。」 作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鯨類專家組成員,我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分享長江江豚保護經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多次組織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柬埔寨、印尼、泰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赴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區、人工飼養繁育基地等地考察。 今年5月底,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聯合相關企業啟動「國際小型鯨類保護研究計劃」,探索將AI技術應用於小型鯨類保護研究,並與相關國家政府部門、管理機構及國際組織開展深度合作,協同各方深入研究當地小型鯨類生存現狀,輸出長江江豚保護技術與創新科技,為當地定製保護技術解決方案。 如今,長江江豚保護經驗正向東南亞國家推廣,長江江豚被動聲學監測技術已應用於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的監測和保護。 王丁(右一)向外國專家學者介紹長江江豚保護經驗。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供圖 記者:中國長江江豚保護經驗可以為拯救世界瀕危小型鯨類提供哪些啟示? 王丁:長江江豚保護並非「單一措施的成功」,而是「生態治理、政策保障、科研支撐、跨域協作、公眾參與」的協同。 小型鯨類對於自然棲息地的喪失極為敏感,因此自然棲息地保護是鯨類動物保護最重要、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長江江豚保護經驗證明:僅劃定保護區不足以逆轉衰退,需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全要素修復。比如,針對汙染突出水域,建立汙染源追溯、治理、問責機制;對漁業依賴型區域,推行「階段性禁漁+生態補償」機制,同步做好漁民轉產安置。 長江江豚保護成效,離不開法律剛性約束與跨部門聯合執法。這一經驗提示,需通過立法明確禁漁區、航運限制等保護紅線,並強化執法力度,對非法捕撈、排汙等行為嚴格追責,避免政策空轉。針對跨境物種,可建立跨境保護網絡。 遷地保護可以作為瀕危小型鯨類保護的有效補充措施,特別是針對自然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的物種,應及時考慮、在物種仍具一定種群規模時構建遷地保種種群。 人工飼養繁育成本高、效率低,其價值在於積累技術,而非替代野外種群,因此應控制規模,以滿足科研和科普宣教為基本遵循。 社會參與、提升全民保護意識同樣重要。需加強科普宣傳教育,聯合社會公眾、民間組織、志願者、媒體之力共促保護行動。(完) 受訪者簡介: 王丁。受訪者供圖 王丁,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鯨類學研究和保護工作逾40年,長期聚焦白鱀豚、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布氏鯨等鯨豚類研究和保護工作。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鯨類專家組成員等職務。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數十項課題,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專著4部(合著)。2021年被國際海洋哺乳動物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是唯一一位獲此榮譽稱號的中國學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黑白直播 | 蝴蝶直播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妖姬直播 | 牡丹直播 |
凤凰网直播 |
花间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杏爱直播 |
彼岸直播 | 河豚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魅影看b站直播 | 香蕉app免费下载 |
红楼直播 |
看b站a8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莲花直播 |
69美女直播 | 深夜直播 |
魅影5.3直播 |
伊人下载 | 伊人app |
少妇免费直播 |
成人免费直播 | 红桃直播 |
香蕉直播 |
桃花直播 | 打开b站看直播 |
小妲己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