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容遺忘,真相終將刺破黑暗。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電影《731》正式官宣定檔9月18日全國上映,並於今日發布「血證」版海報,直面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戰爭罪行,旨在喚醒民族記憶,警示未來。據悉,影片講述了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在哈爾濱平房區以「給水防疫」之名開展細菌戰研究,屠戮百姓進行人體實驗的故事,再現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反人類暴行。通過小販王永章等無辜平民被誘捕、囚禁,淪為慘無人道活體實驗品的悲慘遭遇,展現了在戰爭洪流下小人物的苦難、覺醒與不屈抗爭精神,以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為歷史發聲,為真相立證。以影像揭開血色真相歷史證言不容湮沒 此番發布的「血證」版海報,以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凝固了那段悲壯歷史。海報採用肅殺的紅白主色調,畫面中心身著防護服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隊員與被囚禁者冰冷對峙,形成強烈的壓迫感。被囚禁者身體騰起的熊熊烈焰,象徵著其生命被殘酷榨取、燃燒殆盡。火焰中映現出焚屍爐的濃煙、野外活體實驗的慘狀、萬人坑中遺骸的輪廓……這些無聲卻力透紙背的意象,既是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累累反人類罪行的血淚控訴,揭示了特設監獄內被實驗者無一倖免的終極命運,更隱喻了侵略者為毀滅罪證、掩蓋真相所進行的系統性抹殺。海報所展現的不僅是沉甸甸的歷史證言,右上角「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的字樣更是影片還原歷史的決心寫照,昭示了以影像的力量,揭露這段被黑暗籠罩的歷史,保存不容磨滅的民族記憶的堅定信念。八十年回望以史為鑑藝術表達鐫刻和平箴言2025年,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重大歷史坐標上,電影《731》的上映承載著特殊而深刻的意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影片於此時上映,是對那場艱苦卓絕的偉大勝利的莊重紀念,更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回望與鏡鑑。它旨在通過震撼人心的藝術表達,將那段沉重的民族記憶與歷史證言搬上銀幕,深刻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的滔天罪行,警醒世人以史為鑑。唯有深刻銘記民族來路之艱險與抗爭之壯烈,方能從歷史的鏡鑑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凝聚起自強不息、珍愛和平、矢志復興的磅礴偉力。銘記歷史,正是為了珍視當下、捍衛和平。面對國際風雲變幻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暗流湧動,守護歷史真相就是守護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是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731》以無可辯駁的史實和藝術真實,正本清源,有力回擊任何歪曲、否定侵略歷史的錯誤言行,確保歷史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在代際傳承中永不褪色,讓歷史的警鐘長鳴不息。影片所展現的深重苦難與戰爭的殘酷本質,最終指向的是對和平的深切呼喚與堅定守護,旨在喚起全人類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共識與力量,共同守護照亮未來的和平之光。 電影《731》由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環鷹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愉快(北京)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真相之重,不容輕忽;歷史之光,終將照亮前路。9月18日讓我們一同走進影院,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一尊創作於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的雕塑泥稿,緣何直到1946年才得以展出?這尊保留著煤灰等痕跡的雕塑,為何在巴黎一經面世就震驚了世界? 今年七八月間,在南京、北京等地,「凱歌穿越八十年」尋訪團成員與雕塑作品《轟炸》數次「相遇」,被作品中這位為躲避日軍轟炸,懷抱嬰兒、手牽幼子、奮力前衝的母親深深觸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直接表達戰爭主題的傑作之一,江蘇籍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創作的《轟炸》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血淚控訴,成為人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青銅備忘錄。 誕生於巴黎地下室的民族悲歌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第一部分,《轟炸》雕塑在此靜靜佇立:年輕的母親仰頭回望天空中的敵機,右手緊摟著懷中的嬰兒,左手拉著幾歲的幼子,在驚惶中奔走。雕塑中,母子三人的身體以45度前傾,形成極不穩定的三角形,母親繃直的脊梁與孩童蜷縮的身體,構成了強烈對比,大大強化了作品的視覺張力。 「2007年,我們將《轟炸》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的是讓更多人銘記這座城市曾經的血淚,這也是父親生前的願望。」 滑田友之女滑夏為我們講述了《轟炸》曲折的創作過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由此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當年12月,當聽到南京淪陷、同胞被屠戮蹂躪的消息後,遠在巴黎留學的滑田友憤然寫道:「田友深痛祖國今日,視倭寇如至仇。即在巴黎,見彼闊唇弓腿,每不願同日而立……」 滑田友將滿腔悲憤融入手中的刻刀,記錄下同胞遭受的深重苦難。5年前,他曾在上海「一·二八事變」中目睹了難民奔逃的一幕:一位母親用身體遮住啼哭的嬰兒,棉襖在寒風中翻卷如殘旗。於是,滑田友抓起陶土反覆揉捏,還在泥坯上塑出了母親驚恐的眼神——那是他在南京大屠殺報導中讀到的千萬雙絕望眼睛的縮影,雕塑《轟炸》的第一組泥稿由此誕生。 然而,1939年歐洲風雲突變:9月納粹德國軍隊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因官費斷絕,滑田友陷入極度困頓之中。在德軍逼近巴黎前,滑田友將《轟炸》泥稿等一批反戰作品埋藏於地下室的煤堆之下。經過戰火中的蟄伏與藝術淬鍊,1946年雕塑《轟炸》問世後,其高度的藝術成就以及對戰爭罪行的無聲控訴,引起同樣經歷戰爭創傷的法國觀眾強烈共鳴。這件作品被法國教育部收購,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打破僅收藏本土藝術作品的慣例將其永久珍藏,滑田友也成為第一位被編入法文版《世界美術百科全書》的中國人。 每道塑痕都是戰爭傷痕的見證 在滑田友故居工作室中,陳列著許多滑田友生前的作品,這座1.2米高的《轟炸》被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滑夏常會輕撫雕塑,回憶起獨屬於父親的傳奇。 滑田友生於江蘇淮陰,1933年在「伯樂」徐悲鴻的幫助下赴法留學,其間他學習西洋雕塑技法,並致力於與中國雕塑傳統相結合,後來成長為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先驅。 對於《轟炸》,曾任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院長的錢紹武如此評價:作品通過母子三人躲避飛機轟炸的情節,通過三個不同年齡人物的不同動勢與表情,自然地表現出他們在敵機轟炸下的不同心理狀態,表現了中華民族母性的博大、慈愛,為了兒女和家園敢於和敵人抗衡,維護人類的尊嚴和正義。 今年4月,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在《光明日報》上發文講述《轟炸》的文化意義時,描述了1946年作品重見天日即將鑄銅時的往事:滑田友堅持保留泥稿上煤灰的痕跡,甚至與法國的鑄造工匠發生激烈爭執:「這些裂紋是母親摔倒時膝蓋擦過碎石的痕跡,磨平它們就是在抹殺歷史。」 邵曉峰認為,恰是這些常人眼中的「瑕疵」,讓冰冷的金屬有了「體溫」,每道塑痕都成為戰爭傷痕的見證,讓歷史呼吸、使記憶鮮活。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看來,《轟炸》不僅是一尊藝術珍品,更是歷史的見證。 在紀念館悼念廣場上有一條銅板路,上面鑄有200多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重要證人的腳印,其中一塊銅板上只有一隻右腳印。周峰告訴記者,這隻腳印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吳秀蘭的。1937年冬,日軍轟炸南京,當時24歲的吳秀蘭帶著3個女兒躲到了秦淮河邊,一顆炸彈落在她們身邊,8歲的大女兒當場遇難,吳秀蘭和二女兒腿被炸傷,小女兒幾天後不幸夭折。此後,吳秀蘭左腿被鋸,留下了終身殘疾和難以彌合的傷痛。「這就是這尊雕塑的現實版啊!《轟炸》通過母親的眼神凝固了人類文明史上這至暗時刻,傳遞出對戰爭永恆的警示。」 人類期盼和平的藝術證言 在中國美術館,除了館內收藏的《轟炸》原件外,還在廣場上用3D技術放大製作了一尊《轟炸》雕塑,供觀眾品味、鑑賞。 在滑夏看來,父親不只是藝術家,更是一位愛國者。除《轟炸》外,抗戰期間,滑田友還創作《轟炸後》《南京大屠殺》《日人暴行》等圓雕、浮雕稿。在法國,他積極聯絡,組織義賣展覽,將所得資金悉數寄回祖國。1948年,滑田友回國擔任北平藝專雕塑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後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美工組副組長,創作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上《五四運動》等大型浮雕。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口處,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為紀念館擴建工程而創作的《冤魂的吶喊》等4組雕塑令人震撼。其中一座10餘米高的大型雕塑《家破人亡》,表現了一位衣衫襤褸的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呼號、悲痛萬分。時隔數十年,兩代雕塑家不約而同選擇 「母子」體現同一主題,傳遞了怎樣的情感表達? 吳為山認為,《轟炸》與《家破人亡》中的女性,充分體現了偉大的母愛,也是祖國母親的象徵。面對深重的災難和巨大的悲痛,她們依然選擇堅定地站立,這是我們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象徵。 2007年12月13日,《轟炸》正式入藏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與象徵大屠殺期間生命消逝的「12秒流星裝置」並置。周峰說,許多倖存者在雕塑前長久駐足,有倖存者看到雕塑時潸然淚下;有日本民間團體在雕塑前默哀,並留下反對戰爭祈求和平的寄語。他說:「展示這樣的作品,旨在讓觀眾從情感與理性雙重維度回望歷史,既緬懷遇難同胞,更思考如何守護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作為世界語言的雕塑藝術,總是以立體的造型全方位展示它的精神價值。當藝術成為歷史的青銅備忘錄,它既提醒我們和平的珍貴,更昭示每個生命都有責任捍衛人類的尊嚴與文明的火種。」吳為山堅定地說。 徐寧 來源:交匯點新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心跳直播 | 彼岸直播 |
婬色直播 |
免费直播行情网站大全 | 莲花直播 |
青稞直播 |
樱桃直播 | 魅影5.3直播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花儿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杏爱直播 |
秀色直播 | 现场直播 |
曼城直播 |
秀色直播 | 蜜糖直播 |
魅影视频 |
夜月视频直播 | 杏仁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雨燕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97播播 | 小白兔直播 |
嗨球直播 |
极速直播 | 西瓜直播 |
大鱼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