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吳楊澤)「現在我們為轄區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全部配備了文管員,還專門出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同時,我們會定期對轄區歷史文化遺址等進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將及時上報並組織修繕保護。」近日,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文化和旅遊局工作人員向該區檢察院檢察官介紹收到檢察建議後的整改成果。 作為晉綏抗日根據地核心區域之一,呂梁市離石區現在冊備案的抗戰遺址及烈士紀念設施共17處,其中2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4月,離石區檢察院收到「益心為公」志願者提供的線索,反映轄區內部分抗戰遺址破損嚴重,存在安全隱患。經實地摸排,該院檢察官發現轄區多處抗戰遺址和烈士紀念設施普遍存在保護措施缺失、管理維護缺位的問題。 其中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問題尤為突出。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下稱「戰地總動員委員會」)舊址曾留下劉少奇、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戰鬥足跡,存在未設置保護標誌,建築垃圾堆積,基本防護措施缺失等問題。紅色文化遺址離石烈士樓同樣存在無保護標誌、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根據《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的相關規定,離石區檢察院於6月29日決定啟動公益訴訟立案程序。在全面調取17處抗戰遺址及烈士紀念設施的相關歷史資料基礎上,該院細緻深入、紮實精準地開展調查工作,同時邀請人大代表、文物保護專業人士全程參與現場勘查、實地走訪。7月16日,該院組織召開聽證會,邀請相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及人民監督員參加。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後,該院於7月25日公開宣告送達檢察建議,建議相關單位對各自監管職責範圍內的紅色文化遺址及時採取相關保護措施,制定保護方案,落實保護責任人制度;同時建立健全紅色文化遺址日常維護管理的長效機制,定期對轄區內的紅色文化遺址存在的問題進行檢查監督,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相關部門收到檢察建議後,成立工作專班,制定紅色文化遺址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開展修繕工作。目前,戰地總動員委員會舊址、離石烈士樓等紅色遺址的修繕加固工作已基本完成,周邊違建全部拆除,建築垃圾全部清理乾淨,防盜、防火等基本防護措施配備齊全,17處紅色遺址均設立了保護責任人公示牌,警示標識、防護圍欄和教育宣傳展板煥然一新。
衢州8月10日電 (記者 陳溯 左宇坤 吳君毅)在浙江衢州常山路裡坑村的山上,有一座高几十米的「麵包窯爐」,這裡烤制的麵包香氣撲鼻、鬆軟可口,每到節假日就有不少遊客前來品嘗打卡。事實上,這座「麵包爐」曾是一個石灰窯。如今,路裡坑村立足特色資源稟賦,將閒置資源變廢為寶,讓村民們吃上了生態飯。 浙江衢州常山路裡坑村曾經的「石灰窯」如今變身「麵包爐」。記者 陳溯 攝 8月的一個早晨,在路裡坑村「羊棚咖啡」工作的村嫂曾美君調製出了一杯柚香咖啡,曾美君今年50歲,是土生土長的路裡坑村人。回憶起曾經的家鄉,她用「漫天的灰塵」形容,「以前村子裡到處都是灰濛濛的,家家戶戶都燒石灰,環境汙染嚴重」。 20世紀90年代,路裡坑村是遠近聞名的「石灰村」,三衢山腳下,100餘座石灰窯晝夜不停地燒制石灰,石灰產業也曾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2000年前後,響應國家環保號召,村子的石灰窯陸續關停,石灰窯的關停,讓整座村子陷入沉寂,年輕人陸續出走他鄉,只留下荒廢的礦坑和孤獨的老人。 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沉寂的村莊開始迎來生機。 常山縣輝埠鎮路裡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劉志亮向記者表示,2021年,路裡坑村和文旅企業共同組建鄉村運營團隊,依託自身資源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項目。 記者看到,沿著路裡坑村600餘米的道路上山,曾經的羊棚變成了羊棚咖啡館,荒廢的石灰窯變成了麵包窯、窯書房,閒置農房變成精品民宿和餐飲店,曾經荒蕪的老礦坑也華麗轉身,變成「瀑布泳池」和「礦坑營地」。 8月10日,常山縣路裡坑村「瀑布泳池」。記者 陳溯 攝 劉志亮回憶道,剛開始在網上推廣項目時,有些網友並不看好這裡的發展,認為這裡太荒涼、不會有人來,「當時這些評論讓我們壓力很大,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項目啟動後受到很大歡迎,不少年輕人到此打卡遊覽,感受路裡坑村美麗的環境和工業遺址文化。」 統計顯示,2024年以來,路裡坑村各業態共吸引遊客15餘萬人次,帶動150餘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促進村集體增收達600餘萬元。 曾經荒涼的鄉村在特色產業的加持下重新煥發生機,更多人開始回鄉就業創業。 「我以前在青海開店,疫情後路裡坑村引入了很多新業態,所以我就選擇回鄉就業。」曾美君說,現在村裡環境好了,發展機會更多了,回到家鄉可以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照顧家人。 浙江衢州常山路裡坑村,原來的礦坑變成了如今頗受歡迎的「巖洞自然餐廳」。記者 陳溯 攝 從無人問津到自帶流量,路裡坑村的轉型之路離不開「特色+文化」。 作為路裡坑村的開發者和返鄉創業者,畢業於中國美院的常山人餘家富向記者談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感悟,「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一些在地文化屬性,還有一些產業特色,路裡坑村原先是一個礦坑,也有石灰窯,我們就基於這種特色發展新業態,讓遊客體驗『入坑文化』。目前國內村莊發展業態同質化比較嚴重,通過在地的文旅融合,鄉村產業發展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雨燕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凤凰网直播 |
夜魅直播 | 牡丹直播 |
妖精直播 |
西甲直播 | 金莲直播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糖果直播 | 蜜糖直播 |
小草莓直播 |
金莲直播 | 水仙直播 |
魅影5.3直播 |
魅影看b站直播 | 尖叫之夜免费直播 |
西甲直播 |
蜜疯直播 | 蜜唇直播app |
樱桃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暖暖直播 |
tvn直播 |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山猫直播 |
魅影看b站直播 | 莲花直播 |
贵妃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