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8月14日電 (熊錦陽 李天鵬)「爺爺奶奶,我外出學習回來了,這次我又學到了許多有意思的活動,咱們一起玩起來。」8月14日,在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長天松康頤養中心,帶領著老人們活動的正是醫養中心的「00後」院長李睿,雖然年齡不大,但他接觸養老行業已經多年。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不僅僅局限於基礎的生活照料,還涵蓋了醫療保健、心理慰藉、文化娛樂等方面,對養老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在陪老人看報紙的李睿。 李天鵬 攝 然而,踏入養老行業並非李睿「主動奔赴」。幾年前,考試失利的李睿賦閒在家,在家人的引導下,有著醫療專業背景的李睿開始接觸養老領域。 「我第一次參加老年志願活動時,看到的不是想像中『伺候人』的瑣碎,而是遲暮生命對尊嚴與溫度的渴求。」李睿說,從那時起,他就感覺養老工作不僅僅是一項職業,更是一份責任和使命。 「你這麼年輕,自己都沒老過,懂什麼?」剛成為院長時,質疑聲像潮水般湧來。此外,「老人在養老院就是子女不孝順」「花錢就是讓護理員全包」等錯誤觀念更讓李睿的工作開展困難重重。 李睿明白,打破偏見的不是年齡,是行動。因此,李睿帶著團隊給每位老人建檔案,記下他們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性格喜好。同時他還會鼓勵老人自主就餐、自己洗漱,幫助老人做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事,讓老人熟悉生活技能。此外,他經常蹲在床邊和老人溝通:「敬老院就是您的新家,您是來享福的。」 為了讓敬老院更有「家」的氛圍,李睿會用照片記錄老人們的歡笑時光,打造溫馨照片牆;將傳統走廊改造為書吧、綠植角、活動室,豐富老人們的日常生活;組織社會志願者來敬老院開展歌唱、棋牌、手工課等活動,讓院子裡充滿笑聲。「我們還會通過數位化手段,讓老人和他們的子女通過視頻相互分享生活點滴,既滿足了老人對子女的思念,又讓在外務工不放心父母生活的子女安心。」李睿表示。 離不開李睿的努力,曾經臥床不起的黃爺爺,如今已能坐在輪椅上談笑風生;步履蹣跚的華奶奶,如今已能獨自行走前進……老人的家屬們也從「反對老人活動」轉變為支持老人鍛鍊。這些變化背後,是李睿把「養老院」變成「家」的執著。 「養老從來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一場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李睿看著身邊笑容燦爛的老人說道,「希望更多年輕人關注養老,讓養老行業有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完)
北京8月8日電 題:徐泓緬懷老師許倬云:中國、中華民族在他心中格外大 記者 楊程晨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於當地時間8月3日在美國匹茲堡逝世。作為許倬雲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任主任時期的學生,臺大歷史學系前主任徐泓第一時間在社交平臺發文:「我們的老師許倬雲先生走了,享年九十五歲。」 接受「東西問」專訪,徐泓回憶了不同時期與許倬雲的交往。談及家國情感的升華,徐泓坦言,許先生是有些自我矛盾的,他一方面非常愛國;一方面又不同意僅以中國為中心研究中國史。到晚年,中國、中華民族在他心中的地位不斷加強。這也是他在受訪時談到「但悲不見九州同」有那麼大情緒波動的原因。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最近一次和許先生見面是什麼時候? 徐泓:大約是十年前,他回臺,在(臺灣)政治大學作講座教授,主持一個重新解釋中國歷史的研究計劃,請我幫忙參與一部分。這是我們線下見的最後一面,也是工作場合,只是簡單敘舊。 後來他身體一直不太好,不良於行,不能頻繁回來。雖很多年沒見面,但我們有郵件往來。我近期有一篇關於明代國號研究的文章,還去信諮詢過許先生的意見。 許倬雲肖像。許倬雲個人微博 記者:許先生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擔任臺大歷史學系主任,這和您在臺大歷史學系的求學時期高度重合。可以談談他對您治學等方面的影響嗎? 徐泓:老師是30多歲從芝加哥大學返臺任教,那時剛剛拿到博士學位。1964年,他開了一門中國上古史的課,我們這些學生都去選。後來他擔任系主任、所長,一直做到1970年,他開的課我基本都去上過。 他儘量利用考古研究材料和文獻來授課,每次課分三個課時,前兩個課時會請「中央研究院」的專家來上課,考古學家李濟之(李濟)先生來講了大部分,談過很多安陽考古的事。剩下一個課時許先生會進行總結整理,並把他自己的想法講給我們。國民黨當局來臺後,封禁大陸的很多老期刊、書籍,不讓我們看,我們上課一般是聽老師講、抄筆記,許先生指導我們讀期刊論文。 臺灣過去也有人開過中國上古史,但像他這樣系統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教大家寫現代的期刊論文,是沒有的。他那時還編了一本《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教我們用新方法學歷史。 那些年,許先生對我的影響,還有精神層面。他不良於行,但上課不會一味坐著,有時會拄拐站起身子。後來他在臺大改裝了一輛摩託三輪車,方便行動。許先生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們很敬佩,所有的困難他都想克服,學生要幫他,他不肯。在家時,他還洗碗,即便摔了還堅持洗。 許先生一輩子就是這麼一個性格,在我看來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的,是他的夫人(孫曼麗女士),一輩子幫他、包容他。她和芝芝(徐泓夫人、世界史學者王芝芝)是同班同學,這也加深了一層我們的關係。 記者:1970年,許先生去了美國。之後就一直留在美國匹茲堡大學任教。在有這麼大影響力的時候卻選擇赴美,當年他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什麼? 徐泓:這和當時臺灣教育界發生的幾件事有一定關係。首先是當了快20年臺大校長的錢思亮在1970年卸任,學校氛圍出現變化,許先生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另外,由於「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受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一些人指責臺灣史學界被美國控制,由臺大和「中研院」合聘的許倬雲是被重點批評的對象之一。 許先生當時仍參與了臺灣很多的文化、學術方面的公共事務,到美國後也經常在《中國時報》《聯合報》上發表文章。蔣經國去世後成立的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許是創始會員之一,資助了美國多所研究機構設立中國研究教職、提拔年輕學者。許先生不僅在史學界影響大,在社會層面影響也大。 許倬雲在網絡節目《十三邀》中感慨「但悲不見九州同」。《十三邀》視頻截圖 記者:去美國後,直到去世,許先生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以及對大陸的觀感是否發生了變化? 徐泓:許先生一直堅定反對「臺獨」。對大陸,許先生前後態度是有變化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大陸,他跟許多從大陸去美國讀書、工作的學者接觸,也看了很多新聞,慢慢對大陸的看法改觀,後來也去香港、去大陸。 但對於中國史研究的視角問題,他一直沒變。許先生主張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視野做研究,晚年出版的《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對這一觀點有系統性闡釋,許先生要尋找世界主義的中國。這與他的老師、同鄉錢賓四(錢穆)先生等人以中國為中心研究中國史的態度相左。 所以,許先生是有些自我矛盾的:一方面他非常愛國;另一方面他不同意僅以中國為中心看中國史,認為要以更大的歷史格局研究中國。到了晚年,可能是看到美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暴露弊端,在他心中,中國、中華民族的地位不斷加強,這一塊的「面積」格外大了。我想這也是他之前在受訪時談到「但悲不見九州同」有那麼大情緒波動的原因。 許倬雲先生在江蘇無錫為自己準備的墓。受訪者供圖 另外,他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抗日戰爭,見過中國人遭遇到的摧殘和磨難。另一位史學家何炳棣先生曾說,在抗戰中成長的中國人沒有不愛國的。我想這句話在許先生身上也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越到晚年對他的影響越大。許先生和何先生都是美國籍,但二人在晚年都表達過,百年之後希望將自己的墓地移回大陸老家,落葉歸根。據我所知,許先生生前已在無錫找好了墓園的地方。(完) 受訪者簡介: 徐泓。記者 楊程晨 攝 徐泓,現任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該校代理校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主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部長,2016年始先後在南開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任職教書。徐泓專註明清社會史研究,在明清鹽業、社會風氣、婚姻與家庭、人口遷徙、城市發展等議題上著作等身,包括《明清社會史論集》《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明代的私鹽》《明北京行部考》《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他還曾任「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理事長,在臺灣發起明代典籍研讀會活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伊人app | 直播软件下载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心动直播 | 春雨直播 |
成人直播app推荐免费 |
花瓣直播 | 魅影9.1直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小妲己直播 |
趣播 |
婬色直播 | 樱桃直播 |
趣播 |
黑白直播 | 浪花直播 |
红杏直播 |
比心直播 | 花儿直播 |
杏爱直播 |
色花堂直播 | 月夜直播app夜月 |
婬色直播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青草直播 |
雨燕直播 |
大鱼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雨燕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