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的音樂伴隨炫酷的動作,運動員在各種障礙上閃轉騰挪……雖然天氣炎熱,但今天的成都世運會跑酷賽場座無虛席。在主場觀眾的加油助威聲中,中國選手商春松以24.7分摘得女子自由式項目的金牌,也就此成就世界盃、世錦賽和世運會跑酷比賽的冠軍大滿貫。 今年29歲的商春松,曾擔任國家體操隊隊長,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獲得體操女團季軍,退役後開始轉項練習跑酷項目。此次奪冠後,商春松表示,在「家門口」獲得冠軍感到十分自豪,「我希望大家多了解跑酷運動,加入我們」。 跑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法國,於2006年前後傳入中國,目前在國內還屬於較為小眾的項目。本屆世運會,跑酷設競速和自由式兩個小項。除了商春松,中國隊還有一名選手富思達參賽,他在男子自由式項目的決賽中名列第5。 隨著成都世運會的進行,類似跑酷、壁球這樣的新興項目,逐漸走入民眾視野。「真新鮮」「怎麼玩的」是記者在走訪過程中,聽到觀眾經常提到的詞。 在歐美國家已較為流行的壁球項目,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此次世運會,中國壁球隊與歐美選手的實力差距較大,參賽選手均止步32強。 隨著壁球在2023年被正式確認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新增項目,中國壁球隊在去年得以組建。對這支新隊伍來說,本次世運會之旅並非沒有閃光點——在女子單打16強遺材賽中,劉子儀戰勝澳大利亞選手埃米莉·蘭姆,取得中國隊在世運會壁球項目中的首場勝利;13歲的殷子媛是本屆世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年齡最小的選手,她在遺材賽中連勝兩場。 中國壁球隊17歲的小將陳海松告訴記者,壁球需要快速移動、頻繁揮拍和高度集中注意力,運動強度非常大,很有挑戰性,「雖然目前我還不能和國外的高手抗衡,但通過世運會積累經驗,為奧運會蓄力才是關鍵,這次我的收穫遠多於遺憾」。 記者了解到,除壁球外,本屆世運會還包含棍網球、腰旗橄欖球、攀巖等洛杉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國隊把世運會作為新奧運周期新興項目一次十分重要的練兵機會,希望通過比賽進一步了解對手、鍛鍊隊伍、發現人才。 通過世運會的聚光燈效應,不少新興項目迎來高光時刻。網絡社交平臺上,「原來棍網球這麼刺激」「跑酷太帥了」「荷球怎麼玩」等討論熱度不斷飆升。新興項目正借世運會的東風,改變著大眾的運動認知版圖。 在日前舉行的成都世運會單排輪滑球比賽中,中國隊最終名列第8。年輕隊員劉超仡認為,雖然實力明顯和強隊有差距,但「我看網上對我們比賽的討論很多,單排輪滑球今後一定能迎來發展的春天」。 據單排輪滑球中國隊教練黃歡介紹,單排輪滑球和冰球運動有頗多相似之處,「我相信通過世運會,單排輪滑球項目一定能受到更多青少年的關注。推廣這個項目不僅有助於自身發展,還能間接培養冰球人才」。 本屆世運會女子沙灘手球項目,中國隊以青少年選手為主,少數老將壓陣。老將沈萍是隊伍裡的「大姐姐」。她對記者表示,年輕隊員們在世運會上獲得了成長,「特別是我看到大眾對沙灘手球的關注度猛增,對這項運動在國內的長遠發展來說意義深遠」。 成都世運會賽場上,雖然中國隊在不少新興項目上未能登上領獎臺,卻也不是空手而回。這些項目或已入選奧運會,或正積極爭取奧運資格,世運會為中國選手們提供了與高手過招、錘鍊技術和心理的寶貴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藉助世運會平臺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對未來它們在國內的發展將大有裨益。 (本報成都8月13日電)
香港8月12日電 題:傳統藝術怎樣進行當代演繹? ——專訪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館長吳秀華 記者 韓星童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館長吳秀華以往不論是在策展,還是在教學中,一直頗為重視傳統藝術的當代演繹。這樣的理念源於她在英國牛津大學求學時的所見所感——中外學者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角度差異,不斷拓寬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近日,吳秀華接受「東西問」專訪時表示,中西文化互動、古今對話是傳統藝術延續生命力的方式之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您當初為何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興趣?又為何將明代及近現代作為您研究的重點? 吳秀華:我本科就讀於香港科技大學,那時學校要求我們修讀一些跟主修專業不同的課程,於是我選擇了藝術。那門課的老師教得非常好,給我們展示很多中國山水畫,我被那些畫作所吸引,就這樣開始喜歡中國藝術,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均選擇了藝術。 最開始,我最喜歡的是宋代山水畫,但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碩士時,我考慮到香港很難看到原作,一般這些重要文物都在中國內地或海外,因此我只能選擇相對靠後的朝代,比如明清時期。研究生畢業後,我留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工作過一段時間,我的論文指導老師莫家良當時在主理一個研究宋代《淳化閣帖》的計劃,他邀請我參加計劃,負責研究《閣帖》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我那時便對明代書法產生興趣,從零開始研究書法碑帖,包括書法的傳統、技法、如何通過碑帖傳承等。 2023年5月16日,「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正式對公眾開放。圖為《淳化閣帖》「最善本」在上海博物館展出。記者 王笈 攝 記者:過去20多年香港文博領域迅速發展,積極與中國內地及海外美術館、博物館合作,引入不計其數的精品展落戶香港。就您的觀察,香港大眾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和認識是否增強? 吳秀華:從我學生時期到現在,香港社會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一直在不斷增強。在我讀書時期,喜歡中國傳統藝術的人肯定是有,但我這一代不算多,當時西方藝術還是主流。 這一情況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逐漸改變。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內地不少博物館的藏品陸續在香港展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7年故宮博物院借出「國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來港展出,引起極大轟動,參觀人數創下香港藝術館有史以來的紀錄。從那時候開始掀起一股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潮。 記者:2022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中國傳統藝術及世界珍寶的一個匯集地,這對於新一代學者研究與推廣中國傳統藝術有何助力? 吳秀華: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讀書時因為研究需要,要查閱一些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書畫真跡時,需要去翻閱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刊物,慢慢去找。然後,請老師寫推薦信或主動聯絡對方申請以學術研究或交流的途徑去北京看,看的時候也不允許拍照。不僅是故宮博物院,很多博物館同樣如此。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都是故宮博物院的精品,這給研究學者、公眾近距離接觸文物的機會。那我們就能夠通過推廣和教育慢慢培養這些觀眾的興趣。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大批市民排隊進場參觀。圖為市民參觀清乾隆彩雲蝠壽字金龍紋男龍袍。 記者 李志華 攝 記者:您早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藝術史哲學博士,您認為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及興趣如何?中西方在文物研究、藝術策展、修復等領域,有哪些交流與合作空間? 吳秀華:他們對於中國傳統藝術是非常尊重和喜歡的。國外很早就有一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且研究得很深入。比如,麥可·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以及我的老師柯律格(Craig Clunas)。 當年我發現中外學者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方向很不同,中國學者聚焦作品風格發展和古代書畫家的生平傳記。外國學者的研究相對宏觀,他們會將中國傳統藝術放進世界史中進行理解。這一定程度是因為外國學者能接觸到的一手中國古代書畫研究資源相對匱乏,但也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另一角度。 近十多年,隨著不少中國學者留學海外,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這種研究角度的差異越來越小。 至於中西方交流合作,其實在藝術策展、文物修復等不同範疇已合作很多年,也取得一些共識。比如,我曾寫過一篇論文研究上海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青銅器修複方法的差異。上海博物館是要將青銅器修復到最美、最完整的狀態,看不出修復痕跡,但大英博物館的手法則是要讓觀眾看得出修補的痕跡,留下歷史印記。這兩個角度的不同,根本上是價值觀不一樣。不過,近年來中西方之間理念也在慢慢融合。我認為,中西方日後的交流除了技術,更多的還是思想層面的探討,因為我們不能把同一個理論套用到所有藝術品上,需要綜合雙方所長探討出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修復工藝師正在對青銅進行修復。(資料圖)記者 殷立勤 攝 記者:您曾擔任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您認為大學博物館如何與大型博物館優勢互補,助力香港文化藝術發展? 吳秀華:大學博物館的角色非常重要,它應該與大型博物館區別開來。大型博物館面臨一些實際的壓力,比如要通過入場人次來證明一場展覽是否成功,所以在策展、挑選藝術家時都會受到影響。 但在這方面,大學博物館的壓力較小,所以有能力去做一些學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展覽,哪怕這些展覽偏離大眾品味也不要緊。大學博物館的任務就是為文化藝術界最前沿的知識和資訊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以及思考空間,同時它也承擔為學生實習和國際研究合作提供機會的責任。 記者:在以往策展中,您一直堅持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演繹,同樣的方法是否也應用在教學中,由此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 吳秀華:我之前策划過一個展覽「皇帝碑刻·當代啟迪」,很多人對碑帖沒有興趣,我們就想怎麼樣將它變得時髦一點、「貼地」一點。後來我們以3件跨越古今與「皇帝」有關的碑刻墨跡為引子,將文字墨跡及其拓片與一系列古代和當代藝術並置。這樣呈現出來的展覽不僅不會枯燥,還會成為「打卡」熱點。 帶學生的時候,我也會鼓勵他們在創作中融入現當代元素。比如讓他們在創作小型版畫時加入香港特色,美食、歷史、風景等。我還帶著他們一起策展,教他們如何通過社交平臺推廣展覽等。 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您認為過去這些年,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如何?還需要在哪些領域發力? 吳秀華:香港在國際藝壇一直有一定地位,受惠於關稅等優惠政策,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市場蓬勃,國際藝術展覽也做得非常成功。比如,每年3月在香港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作品多元,吸引很多海內外人士到訪。香港有世界級的文化基建,策展水平也早就達到國際水平。香港的藝術創作在國際舞臺上具有潛力,未來可通過科技賦能,如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拓展藝術表現形式,提升國際影響力。(完) 受訪者簡介: 吳秀華。 受訪者供圖 吳秀華,曾任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研究)。她於英國牛津大學獲藝術史哲學博士,於香港中文大學獲中國藝術史哲學碩士,專研中國明代及近現代書畫。多年來,她一直策劃近現代及當代中國藝術展覽,並從事教學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84356
58
2025-10-30 16:33
73612
17
2025-10-30 16:33
62379
48
2025-10-30 16:33
92618
68
2025-10-30 16:33
75983
85
2025-10-30 16:33
71893
65
2025-10-30 16:33
35264
21
2025-10-30 16:33
35491
56
2025-10-30 16:33
46738
75
2025-10-30 16:33
23541
65
2025-10-30 16:33
94782
85
2025-10-30 16:33
31587
43
2025-10-30 16:33
56734
86
2025-10-30 16:33
52891
57
2025-10-30 16:33
47128
56
2025-10-30 16:33
95618
85
2025-10-30 16:33
45816
68
2025-10-30 16:33
35821
67
2025-10-30 16:33
97435
97
2025-10-30 16:33
74835
82
2025-10-30 16:33
58916
95
2025-10-30 16:33
59876
46
2025-10-30 16:33
42931
34
2025-10-30 16:33
82376
48
2025-10-30 16:33
54921
38
2025-10-30 16:33
21876
54
2025-10-30 16:33
59826
53
2025-10-30 16:33
97628
42
2025-10-30 16:33
84365
18
2025-10-30 16:33
95317
92
2025-10-30 16:33
73169
28
2025-10-30 16:33
63529
37
2025-10-30 16:33
79314
73
2025-10-30 16:33
97438
27
2025-10-30 16:33
38961
95
2025-10-30 16:33
65194
98
2025-10-30 16:33
21976
18
2025-10-30 16:33
98627
13
2025-10-30 16:33
13289
34
2025-10-30 16:33
78952
41
2025-10-30 16:33
78456
74
2025-10-30 16:33
69421
91
2025-10-30 16:33
49318
79
2025-10-30 16:33
48936
32
2025-10-30 16:33
95347
58
2025-10-30 16:33
45817
62
2025-10-30 16:33
28315
47
2025-10-30 16:33
98375
54
2025-10-30 16:33
32684
49
2025-10-30 16:33
36275
84
2025-10-30 16:33
31862
87
2025-10-30 16:33
58429
34
2025-10-30 16:33
| 蝴蝶直播 | 贵妃直播 |
| 六月直播 | |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美女直播app |
| 糖果直播 | |
| 魅影5.3直播 | 彼岸直播 |
| 桃子直播 | |
| 彼岸直播 | 午夜直播 |
| 黄瓜直播 | |
| 魅影app免费下载安装 | 绿茶直播 |
| 花蝴蝶app直播 | |
| 花椒直播 | 妖姬直播 |
| 樱花直播nba | |
| 嗨球直播 | 嗨球直播 |
| 小白兔直播 | |
| 嫦娥直播 | 鲍鱼直播 |
| 花间直播 | |
| 伊对免费下载 | 大鱼直播 |
| 色花堂直播 | |
| 红桃直播 | 少女6夜半直播nba |
| 小草莓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