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患者物品就會感染、康復了也會疼一輩子……這些有關基孔肯雅熱的傳言可信嗎 近期,我國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並引發本地傳播,社會高度關注。與病毒一同傳播的,還有各種網絡傳言:接觸患者物品就會「中招」、O型血人最易感染、吃大蒜等民間土方可有效預防、康復了也會疼一輩子……這些流言誤導公眾,引發不必要的恐慌。為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基孔肯雅熱,科技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相關專家。 日常接觸患者物品無風險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天津市南開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徐桐柏說。 他介紹,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後,短時間內便會形成病毒血症,病毒血症狀態可持續12天。伊蚊叮咬處於病毒血症期的患者後,基孔肯雅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天至10天,此蚊再叮咬健康的人就可能傳播病毒。患者發病一周內血液中病毒載量最高,需特別注意防蚊。 不過,基孔肯雅病毒在人體外存活能力有限,更無法通過完整皮膚屏障進入人體。徐桐柏說,在握手、擁抱、共用物品等日常人際接觸中,該病毒難以保持活性,也無法通過飛沫傳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公眾完全不必擔心因接觸基孔肯雅熱患者的生活用品而被傳染。」徐桐柏建議,與其過度擔心人際傳播,不如把防護重點放在防蚊滅蚊上,這才是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有效方法。 血型非決定感染的關鍵因素 「雖然有極個別小規模調查顯示,O型血人群可能相對更易感染,但該結論尚未得到充分驗證,仍需更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確認。」徐桐柏說。 研究顯示,蚊子主要依靠人體釋放的二氧化碳濃度確定叮咬目標,而非血型。 新陳代謝旺盛的人群,包括兒童、運動中的青壯年等因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成為蚊子首要攻擊目標。老年人新陳代謝較慢,被叮咬概率相對低。孕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比普通人高,這是「準媽媽」更易被叮咬的原因。 徐桐柏說:「決定基孔肯雅病毒感染風險的關鍵因素主要有3個:所處環境的蚊子密度、個人生活習慣和新陳代謝速率。血型並非決定因素。」 民間土方難以有效預防 對於「吃大蒜驅蚊」這一民間土方,徐桐柏認為,進入人體消化道的大蒜會被迅速分解,生成多種硫化物。這些硫化物中的一部分被排出體外,形成人們熟知的「大蒜味」。不過,這些代謝產物的濃度極低,並沒有驅蚊作用,難以有效預防感染。 「此外,百姓常用的塗抹風油精和花露水等方法有一定驅蚊效果,但持續時間較短,且驅蚊範圍有限。在伊蚊密度較高的環境中,它們難以形成有效防護屏障。」徐桐柏進一步說,部分花露水、風油精產品中驅蚊成分濃度較低,無法長時間抵禦伊蚊。 徐桐柏建議,如果想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應選用正規、經過認證的驅蚊產品,如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驅蚊劑。外出時,穿長袖和長褲,在衣服上塗抹氯菊酯。「同時,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清理室內外積水,這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他補充道。 康復後疼痛症狀會改善 針對「康復了也會疼一輩子」的傳言,徐桐柏說,基孔肯雅熱通常具有自限性,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且可自愈,會在1周到2周內康復。 從疾病康復機理來看,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後,免疫系統會啟動免疫反應以清除病毒。在多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能夠有效清除病毒,使身體恢復正常。 徐桐柏解釋,部分患者康復後遺留關節疼痛等症狀,可能與其自身免疫系統在清除病毒過程中對關節等組織造成一定損傷且這種損傷恢復相對緩慢有關。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和身體機能恢復,這些症狀會逐漸改善。」徐桐柏說,在康復過程中,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遵醫囑進行康復訓練、注意休息和營養補充。這些措施有助於患者身體恢復,減輕不適症狀,降低長期疼痛的可能性。 本報記者 陳 曦 來源:科技日報
琉璃河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是燕山南麓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西周時期遺址,也是目前國內發掘時間最長、發掘規模最大、發掘內涵最豐富的西周封國遺址。 自1945年被發現以來,琉璃河遺址歷經多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陸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其中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堇鼎、伯矩鬲。2025年4月,琉璃河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 者 從北京市中心向西南車行約40公裡,再穿過一段田間小路,就到了琉璃河遺址城北發掘區。 「經過歷時約3年的勘探和發掘,我們發現了外城壕和外城牆,明確了琉璃河遺址外城的存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館員、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晶介紹,「根據外城壕的位置推測,城址規模由原來不到60萬平方米擴大到約百萬平方米。外城壕內堆積層多達12—16層,通過對這些堆積層的研究觀測,可以追溯外城從建設到廢棄的過程。」 反覆現場發掘證實北京3000餘年建城史 在北京考古史上,琉璃河遺址發掘次數之多、時間之長,僅次於周口店遺址。 1945年8月,中國銀行派工作人員吳良才調研琉璃河水泥廠投資建設情況。途經董家林村,他穿過一片明顯高出周圍的臺地,看到地面陶片俯拾皆是。受其哥哥、中國考古學學者吳金鼎的影響,吳良才對考古很感興趣。他撿回一大包陶片,拿給當時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工作的蘇秉琦看。 看到陶片,蘇秉琦立即判斷可能是商周的東西。蘇秉琦曾說,「如果沒有吳先生的發現,就不會有後來琉璃河遺址的發掘。」 1962年,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蘇秉琦,在安排學生考古實習時,又想起吳良才提供的線索。在他提議下,北大教授鄒衡帶領學生與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合作,到琉璃河的劉李店、董家林等地開展小規模試掘。聯合考古隊挖開幾條探溝,發現了些許灰坑和大量西周時期的陶片。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將這次成果寫進報告,發表於《考古》1963年第3期上。這是關於琉璃河遺址最早的一篇研究文章。 此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琉璃河遺址前後開展了5次大規模發掘。 「我1972年進入北大考古專業讀書,和班上40多人一起去了琉璃河參加田野實踐。」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的趙福生回憶,當時他們住在董家林村一座四處透風的大廟裡,晚上睡大通鋪,點煤油燈照明。經過幾個月努力,都沒有發現有價值的東西。趙福生說:「但鄒衡先生還是堅持這裡就是西周燕國的始封地,提出『一定要保護好』。」 轉眼到了1973年春天,聯合考古隊再次啟動對琉璃河遺址的發掘。這一次,由於發掘範圍更大,幾年內,就陸續發現了69座墓葬及車馬坑,包括燕侯級的202號大墓,出土了堇鼎、伯矩鬲等珍貴文物。經過專家認定,基本確定琉璃河遺址就是燕國的始封地。 1986年11月29日,考古隊員在1193號大墓墓坑東南部的泥水中,發現了兩件鏽蝕嚴重的青銅器,一件是罍,一件是盉,這個發現使大家倍感興奮。經過兩個多月的除鏽工作,器物內部的銘文顯現出來,這一罍一盉中均刻有相同的43個字,其中最關鍵的5個字是:「令克侯於匽」,實證周王曾命令燕侯克到燕地為諸侯。至此,琉璃河遺址作為西周燕國始封都城的地位得以確認。 1995年,趙福生出任琉璃河考古隊領隊,對燕都古城的城址、宮殿區、祭祀區等進行了補充發掘;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後,根據天文推算、文獻、碳14測年等方法推斷,燕國的始封之年在公元前1045年前後,證實北京有3000餘年建城史。 多學科合作還原最早的「北京城」 2019年,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單位,重啟琉璃河遺址考古工作。 發掘現場,聚集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考古人員等,多學科合作在本次考古發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共同研判文物保護方案、決定提取方法、制定取樣計劃。隨後開展的動物考古、植物考古、有機質殘留物分析、銅器溯源、碳14測年、同位素分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等,均取得階段性成果。 碳14測年顯示,外城壕啟用於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前被廢棄。外城的發現證實琉璃河城圈結構至少為雙重,改變了學界對西周燕都城市複雜性的傳統認識。這是西周封國遺址考古中首次發現雙重城垣,其城圈結構和城牆方向與西周早期的王朝中心周原遺址相似。王晶認為,這說明西周時期王朝的中心和封國在城市設計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外城壕的堆積層裡發現了8座祭祀牛坑。經過動物考古鑑定,這些牛大多在2歲半到3歲半之間,推測為祭祀用牲。 走進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的標本室,一個個塑料盒中存放著粟、黍、小麥、大豆、大麥等炭化植物種子。「我們要收集大量土樣,才可能選出少量植物種子。」考古隊員安妮娜介紹,要用浮選機一遍遍「淘洗」,再利用高倍數顯微鏡判別品種。研究表明,燕人以食粟、黍為主,可見西周時期琉璃河一帶為較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 此外,琉璃河遺址首次建立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統,將遙感考古、航空攝影、電法物探、勘探和發掘的成果「繪」在一張圖上,建立遺蹟三維模型。基於三維測控網,在空間坐標系中準確記錄每個遺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 「琉璃河遺址的考古工作是『老遺址新收穫』的典型代表,其經驗值得推廣。」西北大學校長、考古學家孫慶偉說,3000多年來,北京從邊緣據點到大國首都,其發展歷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寫照。從這個角度來看,琉璃河遺址發掘研究的意義遠超一城一地。 零距離感受考古魅力,講好北京「城之源」故事 時至今日,燕都和燕文化仍有許多歷史謎團待解。 「考古工作仍在繼續,一批90後、00後考古隊員挑起了大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張中華介紹,「我們制訂了中長期規劃,將通過一系列多學科課題研究,破譯文明密碼,填補研究的空白。」 「考古發掘一旦開工,一天也不能停工,加班是常態。」王晶坦言,她家住天津,經常一年到頭都沒空回家。有一年大年三十,團隊仍然忙著整理髮掘記錄。經過院領導再三催促,大家才匆匆返鄉,沒過幾天,又提前返回考古工地。雖然工作辛苦,但王晶說:「當在土層中找到一個個歷史遺蹟片段,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考古發掘,這些年輕的考古隊員還在嘗試用各種方法向人們闡釋琉璃河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講好北京「城之源」的故事。 在勘探現場觀察土樣,記錄信息;走進模擬探方,挖掘文物復原品;在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琉璃河遺址館區,學習青銅製作工藝……作為北京公眾考古季的創新活動之一,2022年至今,共有數十組家庭受邀走進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零距離感受考古的魅力。 在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外國學生參與田野考古實踐、學術研修活動。作為考古學校的指導教師,安妮娜精心編寫了英文考古術語詞典。「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努力讓外國學生了解中國考古學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時我們也藉此機會了解國際考古學的新動態。」安妮娜說。 2025年3月,北京市房山區聯合北京市文物局公開徵集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建設規劃設計方案。未來,一座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考古遺址公園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人們觸摸歷史、感悟文明的重要場所。 延伸閱讀 琉璃河遺址將北京建城史推進至3000餘年前 琉璃河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大石河北岸,分布範圍約5.25平方公裡,包括董家林、黃土坡、劉李店、立教、洄城等地。 琉璃河遺址的發掘,對周初封燕問題的認識,起到了關鍵作用,不但指明了《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的「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中北燕封地的具體位置,還展現了最初的「北京城」的樣子。它將北京建城史推進至3000餘年前,是目前北京地區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頭,稱之為北京「城之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桃鹿直播 | 飞速直播 |
趣播 |
雪梨直播 | 仙凡直播 |
青草直播 |
杏仁直播 | 美女直播 |
杏仁直播 |
五楼直播 | 苹果直播 |
零点直播 |
鲨鱼直播 | 趣播 |
魅影直播视频 |
凤凰网直播 | 国外b站刺激战场直播app |
凤蝶直播 |
曼城直播 | 小狐狸直播 |
抖音成人版 |
蜜糖直播 | 橘子直播 |
夜月视频直播 |
就要直播 | 樱桃直播 |
花儿直播 |
祼女直播app | 凤蝶直播 |
快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