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8月13日電題:災後危房變優居,內蒙古愛心接力援青海 記者 奧藍 記者見到75歲的朵官戶女時,她正和兒女一起在家中嘮嗑。她本是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前河鄉芒拉村村民,因2023年12月甘肅省積石山縣6.2級地震被迫離開家園,在臨時安置點生活近一年之後,於2024年底搬進十餘公裡外的新居。 8月12日,朵官戶女家來了一批千餘公裡外的特殊客人——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災後維修加固項目調研組。這時的她才知道,「憂居」變「優居」的背後,竟還有一段跨越山海的感人幫扶故事。 朵官戶女的新家是「美麗城鎮」棚戶區改善項目,這裡本是一處建於2017年的保障性住房,入住率並不高,災害發生後被政府定為災民搬遷安置點。但是,這裡也受災害波及,部分建築的承重結構承載力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現險情,成為C級危房,需要重新修繕。 伸出援手的正是內蒙古的愛心力量。2024年6月,內蒙古紅十字會經前期考察後,向青海省災區捐贈資金580萬元,對接民和縣官亭鎮官東村保障性住房災後維修加固項目,捐款方是內蒙古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 2024年7月,民和縣紅十字會按照協議,與民和縣住建局籤訂保障性住房災後維修加固工程協議;8月,工程開工建設,修復脫落的外立面、開裂的屋內牆體和地面、受損的結構柱和基礎梁等;年底,受災居民陸續裝修入住。 據統計,目前「美麗城鎮」棚戶區改善項目的兩棟樓中,安置群眾41戶,已入住29戶。 圖為修繕後的新居。記者 奧藍 攝 朵官戶女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相較於之前的農村生活,如今的樓房中有廁所和暖氣,舒適便利。她有心臟病,腰也不好,醫院就在2公裡之外,這讓她很安心。官亭鎮人口多,她的兒子靠打零工、做小買賣就能有不錯的收入。「這房子好住,我們的生活也很好。」 11日至14日,內蒙古紅十字會組織捐贈人代表、媒體記者等成立調研組,赴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實地調研,回訪援建的災後維修加固項目。 「用在老百姓身上,用在民生項目上,用在需求比較迫切、改善效果比較強烈的地方。」內蒙古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楊鳳屹介紹說,這個項目是經考察評估之後確定的。「我們前期反覆商量、看這筆錢要怎麼用。企業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愛心善舉要有的放矢。」 (資料圖)圖為災後經評估,確定為C級危房的屋內場景。民和縣紅十字會 供圖 「術業有專攻,企業出錢,紅十字會來協調執行。我們對這次項目很滿意。」匯能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此次項目捐款500萬元,總經理助理高平此行感悟很深。在他看來,企業與紅十字會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合作模式。「作為企業,我們認真經營,努力賺錢,通過公益活動回饋社會;各地的紅十字會則為我們搭建起這樣的平臺。」 高平告訴記者,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他們近年來已陸續通過內蒙古各級紅十字會捐款超1.65億元。「跟紅十字會合作,我們很放心。」 「內蒙古紅十字會和愛心人士真的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民和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李忠德告訴記者,棚戶區居住的本就是低收入、生活條件較差的弱勢群體。項目的順利完工,不僅保障了老百姓的住房安全,改善了他們的居住條件,同時還使得受災居民儘快恢復生活秩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 「災後重建、安置是民生工作,事關受災群眾民生福祉。社會各界都在出力,我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單位。」李忠德告訴記者,他看到了太多群策群力、扶危濟困、奉獻愛心的感人故事。 天災雖無情,人間有大愛。(完)
恩施8月11日電 題:湖北巴東:「科技+」助庫區鄉村結出「致富果」 作者 焦國斌 季夏時節,在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的梨園基地裡,村民張均先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梨子從枝頭摘下,裝進簍子裡。這片湖北省首個高海拔山區標準化棚架示範梨園,正迎來豐收季。 村民張均先(左)在梨園基地採摘翠冠梨。焦國斌 攝 巴東縣信陵鎮地處三峽庫區,過去當地梨樹都是傳統栽培,樹形雜亂,管理起來費工費力,加上山區地形複雜,產量較低,品質也參差不齊。 「蛻變」發生在2017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帶著研發的雙臂順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新技術來到土店子村。「這個栽培模式實現了『高品質、省力化、機械化』,非常適應山區實際需求。」湖北省農科院果樹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伍濤說。 8年來,從春天的花期管理到夏天的病蟲害防治,再到秋天的採摘指導,伍濤等科研人員全程跟蹤服務,並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枝條、調控水肥。經過不懈努力,土店子村的翠冠梨產量較8年前提升了20%,優質果率提高了30%以上。 巴東土店子村的翠冠梨迎來豐收季。焦國斌 攝 巴東縣將軍山農牧開發有限公司梨園基地負責人穆世銀介紹,今年該基地裡的翠冠梨產量預計有30多萬斤,預計收入為150多萬元,「按照今年的長勢,明年總產量再增加10多萬斤肯定沒問題。」 張均先是將軍山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的「股東」,與公司每年都是三七分紅,加上平時在梨園基地務工,一年下來,年收入近2萬元。「今年收成好,心裡踏實,比以前種玉米、土豆強太多了。」 如今,土店子村的翠冠梨不僅助農增收,還成了串聯起科研、產業與民生的「致富果」,帶動農旅融合發展。每到豐收季,前來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村裡的農家樂、土特產攤位也跟著火了起來。「汁水太足了,吃著很甜也很清爽。」遊客譚玉紅說。 遊客在土店子村的梨園裡體驗採摘。焦國斌 攝 伍濤表示,雙臂順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技術已在湖北省推廣近10萬畝,為農旅融合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它能讓果園既豐產又美觀,遊客進來體驗感好,農戶收益也高,推廣前景非常廣闊。」(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1283
97
2025-10-26 22:37
85264
92
2025-10-26 22:37
56724
76
2025-10-26 22:37
78214
53
2025-10-26 22:37
69184
97
2025-10-26 22:37
82479
43
2025-10-26 22:37
96517
36
2025-10-26 22:37
18679
82
2025-10-26 22:37
31728
79
2025-10-26 22:37
73516
12
2025-10-26 22:37
34916
71
2025-10-26 22:37
16325
62
2025-10-26 22:37
34956
12
2025-10-26 22:37
27593
68
2025-10-26 22:37
12785
27
2025-10-26 22:37
36247
81
2025-10-26 22:37
31459
65
2025-10-26 22:37
42563
34
2025-10-26 22:37
45672
84
2025-10-26 22:37
86921
68
2025-10-26 22:37
28473
94
2025-10-26 22:37
13672
54
2025-10-26 22:37
75643
27
2025-10-26 22:37
12356
43
2025-10-26 22:37
24813
78
2025-10-26 22:37
81623
97
2025-10-26 22:37
58379
38
2025-10-26 22:37
25794
97
2025-10-26 22:37
67543
81
2025-10-26 22:37
73652
73
2025-10-26 22:37
64957
42
2025-10-26 22:37
46938
35
2025-10-26 22:37
26731
58
2025-10-26 22:37
92673
29
2025-10-26 22:37
76819
85
2025-10-26 22:37
13468
21
2025-10-26 22:37
91647
65
2025-10-26 22:37
54296
37
2025-10-26 22:37
21583
92
2025-10-26 22:37
89273
76
2025-10-26 22:37
62938
89
2025-10-26 22:37
72689
64
2025-10-26 22:37
56814
54
2025-10-26 22:37
87625
75
2025-10-26 22:37
28659
28
2025-10-26 22:37
14862
35
2025-10-26 22:37
41893
21
2025-10-26 22:37
57942
64
2025-10-26 22:37
53974
82
2025-10-26 22:37
38547
81
2025-10-26 22:37
75683
62
2025-10-26 22:37
76415
87
2025-10-26 22:37
| 蜜桃视频 | 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 |
| 打开b站看直播 | |
| 花蝴蝶app直播 | 柠檬直播 |
| 魅影看b站直播 | |
| 海棠直播 | 榴莲视频 |
| 鲍鱼直播 | |
| 小狐狸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安装app |
| 夜月视频直播 | |
| 春雨直播 | 鲍鱼直播 |
| 春雨直播 | |
| 河豚直播 | 茄子直播 |
| 花间直播 | |
| 奇秀直播 | 樱桃直播 |
| 仙凡直播 | |
| 美女直播 | 茄子直播 |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
| 春雨直播安装包 | 97播播 |
| 月夜直播 | |
| 蜜桃直播 | 桃鹿直播 |
| 青柠直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