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總臺記者從拱北海關獲悉,琴澳共用「橫琴單牌車」(入出橫琴的澳門機動車)電子標籤政策將於2025年8月15日正式實施。該舉措將進一步簡化「橫琴單牌車」通關備案手續,更加便利澳門居民駕車往來橫琴。 在橫琴口岸客貨車「粵澳聯合一站式」車道,相關測試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數十輛測試車正有序進行「橫琴單牌車」內地電子標籤識別率測試。 拱北海關所屬橫琴海關技術科科長梁華振介紹,自5月份以來,已經協助開展了超12000車次測試,推動不斷優化電子標籤識別率。目前,電子標籤的識別率已提升至近99%。 據了解,新措施自實施日起,橫琴單牌車首次申請者無需再像以往一樣,既要在澳門新通達(為便利澳門居民辦理單牌車手續,粵方委託澳門公司辦內地電子標籤)安裝內地電子標籤(通關車卡),又要預約到澳門海關張貼通關電子標籤,機動車僅需在澳門新通達檢驗時同步安裝電子標籤,緊接著完成內地海關車輛備案及邊檢通行證籤發等手續後,即可駕駛車輛經橫琴口岸進出合作區,大幅縮短了申辦流程,節省了往返辦理時間。 對於已貼澳門海關電子標籤的單牌車車主,也無需移除澳方電子標籤。在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資格確認函的有效期內,車輛仍可正常經橫琴口岸進出合作區。 參加測試的澳門居民李智盛介紹,以前辦理兩地標籤要跑2個地方,現在無需辦理澳門的電子標籤,在澳門新通達就可以辦理內地電子標籤,可以節省3至4天時間。內地電子標籤很靈敏,過關時「滴」的一聲就放行了,很順暢! 據了解,橫琴單牌車可入出合作區,為澳門居民在橫琴就業生活提供了便利。2016年12月20日,橫琴單牌車政策正式實施。在橫琴工作、生活的澳門居民和在橫琴投資的澳門商戶(含在澳門的境外商戶)所擁有的澳門非營運小客車可以入出橫琴,並僅限在橫琴行駛。9年來,經橫琴口岸入出合作區的單牌車配額逐步放寬,通行量逐年快速遞增,目前,橫琴單牌車在橫琴口岸客車通關總量中佔比超六成。 橫琴海關與澳門海關通過共用通關電子標籤,實現了「一標雙認」的創新實踐。這種通過技術手段達成跨境管理機制聯通,不僅簡化了車輛通關備案手續,更為琴澳一體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推動琴澳兩地的交流與合作邁向新高度。 (總臺記者 黃東旭 趙菁)
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重要節點,中國電影迎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集體「出海」,《南京照相館》與《東極島》承載著深沉的歷史記憶,正奮力劃向全球視野的廣闊海洋。它們帶去的不僅是東方的歷史敘事,更是被長期遮蔽的歷史真相。正如網上熱評所言,「有些故事,如果我們不拍,可能就永遠消失了」。如今,這些故事不僅被搬上大銀幕,更要讓全世界看見,並在全球共鳴中構建跨越國界的共同記憶。 《南京照相館》與《東極島》都創下了驚人的「出海」速度。以南京大屠殺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南京照相館》,7月25日在國內上映,8月7日起便登陸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後續還將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韓國等國上映。取材自中國漁民營救英軍戰俘真實故事的《東極島》,8月8日國內上映,8月14日起即登陸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 《南京照相館》與《東極島》形成了極具深意的時空對話。1937年冬的南京與1942年的舟山東極島,雖遠隔千裡,卻共同見證了中國普通百姓在戰爭陰霾中迸發的人性光輝與不屈精神。前者以南京城的一間照相館為窗口,凝視歷史至暗時刻,聚焦7位普通百姓保護歷史證據的無聲抗爭,影片中的百姓從「求生者」蛻變為「覺醒者」,最終成為歷史真相的「守護者」;後者以東海怒濤為舞臺,綻放人性光芒,講述1942年「裡斯本丸沉沒事件」——東極島漁民冒死駕船出海,從日軍的槍炮下營救出300餘名英軍戰俘,彰顯了中國人的血性和善良。如果說,《南京照相館》展現了向內凝聚的民族精神,那麼《東極島》則呈現了向外延展的國際擔當,兩者共同構建起了中華民族在抗戰中的精神圖譜。 《南京照相館》與《東極島》都承載著連接歷史記憶、照亮當下的文化使命,「出海」正是要讓全世界看見,並共同守護歷史真相。據媒體報導,先行上映的《南京照相館》已在海外引起強烈反響,持續收穫國際觀眾的情感共鳴。溫哥華中華會館理事長錢華坦言,這段歷史在海外的很多教科書中都找不到,但它必須被銘記。多名北美觀眾表示他們的教科書模糊了南京大屠殺,通過該片第一次直觀了解到這場歷史慘劇。還有澳大利亞青年看完電影後規劃了南京行。旅居海外的南京人看完《南京照相館》更是動情表示,「記得每一年的12月13日,每一代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去銘記這段歷史」,希望更多國際觀眾看到這兩部影片,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集體記憶和付出的巨大犧牲,守護不應被掩蓋的歷史真相。 這些反響如一道道強光,照亮了西方歷史敘述中的「盲區」。影片不僅是對真相缺席的填補與匡正,更讓曾被遮蔽的慘痛記憶,重新屹立於世界面前。眾多海外觀眾同樣強調表示,銘記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鑑,尊重歷史,維護和平。 當《南京照相館》的警報聲與《東極島》的驚濤聲在異國影院迴響,它們將散落的個體記憶凝聚為集體認同,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在對歷史的反思中相連。恰如《南京照相館》導演、編劇申奧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所寫,「反法西斯是全人類對於和平的共同期待,和平的成果需要我們共同守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优直播 | 绿茵直播 |
魅影5.3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婬色直播 |
现场直播 |
荔枝直播 | 六月直播 |
伊人app |
伊人app | 榴莲视频 |
花儿直播 |
青柠直播 | 月神直播 |
四季直播 |
魅影5.3直播 | 月神直播 |
黑白直播 |
橙色直播 | 桔子直播 |
魅影5.3直播 |
桃花app | 杏仁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花蝴蝶app直播 | 凤蝶直播 |
魅影app下载免费版 |
樱桃直播 | 秀色直播 |
五楼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