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山禿嶺」到「開窗見綠」—— 南北山綠化工程讓綠水青山入畫 2021年10月4日,《西藏日報》二版刊發消息《自治區召開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第一次會議》。消息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造林綠化工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抽派骨幹力量,編制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可操作性的《規劃》,為打造拉薩「綠色圍城」提供支撐;要推進改革,主動作為,鼓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共同推進拉薩南北山綠化工作,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西藏貢獻力量。 從拉薩市區遠眺南北山,清晨雲霧繚繞的面紗下是綠意盎然的青山遠黛; 從飛機上俯瞰拉薩河谷,一棵棵樹木連成片,煥發著勃勃生機; 2021年,西藏首個規模化山體造林生態修復工程——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按照總體規劃,用10年時間,拉薩和山南市9個縣(區)、35個鄉鎮(街道),將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06.72萬畝,實現「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的目標,著力將拉薩打造成生態宜居的高原首府城市。 黃沙一起不見家 入夏後,拉薩南山公園成為遊客和市民休閒娛樂、爬山登高的熱門選擇。在這裡,人們享受著藍天白雲,俯瞰拉薩城全景,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看看這裡的環境,能想像十年前,南山公園還是一片缺林少綠的荒山禿嶺嗎?」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丁玉珂說。 「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這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山南市扎囊縣飽受風沙之苦的真實寫照。 扎囊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遊,平均海拔3680米。因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每到冬春季節,河谷地帶風力強勁,揚起河邊漫天的細沙。位於扎囊縣境內的桑耶鎮桑耶社區,深受風沙之苦。 桑耶社區居民索朗次仁對曾經黃沙漫天的日子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在我小的時候,整個村莊都看不到幾棵樹,大風吹過,家門口總是堆積起厚厚的一層沙,怎麼也打掃不乾淨。」 在貢嘎縣江塘鎮江塘村,最困擾群眾的也是冬春季節的大風天氣,黃沙漫天飛舞,不僅給村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侵擾,當地的生態環境也愈發脆弱。村民們都說:「以前山周圍都是光禿禿的,只有一些沙棘生長。每年秋冬,風沙特別大,屋子裡的家具都會落一層土。」 雪域高原氣候寒冷、土壤瘠薄,給樹木生長帶來嚴峻考驗。曾經,拉薩河流域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 為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拉薩南山啟動高海拔植樹造林試點工作;2016年,「綠色圍城」工程逐步開展;2018年,與拉薩南山遙遙相望的北山也開始實施綠化行動。 2023年,為服務拉薩—山南經濟一體化發展,讓更多人享受南北山綠化工程建設成果,按照區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開展南北山綠化工程中期規劃調整工作,將雅江中遊山南段納入到共同規劃中來。 拉薩市南山植樹的先行先試,成功實現了海拔3900米以上半乾旱地區人工造林「零」的突破,為後續南北山綠化工程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10餘年來,林業部門已篩選出油松、樟子松、絹毛薔薇、江孜沙棘等30餘種適生和鄉土樹種,明確海拔3900米以下區域以營造喬木林為主,海拔3900米至4100米區域以營造灌木林為主,海拔4100米以上區域以封山育林育草(飛播造林)為主,並取得山地造林環境調控、耐寒樹種篩選等科研突破。 「等到南北山綠化工程全部完成後,拉薩將呈現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的美景,相當於多了600多座南山公園。年均可新增儲水約4980萬噸,固碳量約22.91萬噸,釋氧量約19.3萬噸,保肥量2.71萬噸,年生態價值14.85億元。」丁玉珂言語中滿是對將來綠水青山的憧憬。 綠色「長城」延綿百公裡 有人說,這是一項改天換地的偉大工程,創造了高海拔地區人工造林的生態奇蹟。 只要看一看這項工程截至目前的幾項數據,就可一目了然:先後有約950萬人次參與,帶動群眾增收30億元;截至2025年7月,累計完成營造林100多萬畝,總體成活率85%左右,部分區域達90%以上,建成蓄水池1452座,鋪設灌溉管線7085千米,安裝變壓器398臺,架設高低壓線路433.19千米,建設管護道路197千米,基本建成「水隨林走、電隨水走、路隨林走」的水電路配套工程保障體系,實現「五年增綠山川」的階段目標。 如今,從空中俯瞰拉薩河谷和雅江中遊,拉薩市周邊、貢嘎機場周邊,藥王山、磨盤山等文化古蹟場所,拉林、拉日、拉貢等高等級公路沿線,造林綠化已初具規模,徹底改變了昔日荒山禿嶺、缺林少綠的狀況。原生林草植被蓋度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望得見樹、看得見林」的滿眼綠色已融入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 萬事開頭難。這項歷史性偉大工程剛啟動時,也曾歷經坎坷。道路不通,運送樹苗只能依靠人背馬馱;水電設施匱乏,成為工程推進的「攔路虎」。 貢嘎縣江塘鎮江塘村村民布窮,在吉納片區工作已經有3年,回憶起剛開始栽樹的艱難,他說:「一次背3棵樹,好不容易爬了一段,踩到沙子一滑又退回去了。」 如今,所有營造林片區在前期部分企業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全部實現無人機吊運苗木,破解了南北山綠化工程複雜地形環境中的運輸難題,還減少了對山體植被的破壞。 拉薩數字經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用無人機每趟能載6至8棵樹,來回一趟只需要6分鐘,也就是說,一匹騾馬用一個小時運輸的20棵樹,無人機只需要20多分鐘。一天算下來,一臺無人機可以完成8至14匹騾馬的工作量,不僅安全還省時省力。」工程團隊還將智能灌溉系統、智能監測系統等先進技術應用到造林過程中,極大提高了造林效率和質量。 來自雲南昆明的舒岐祥是拉薩市北山拉魯溼地生態修復片區的工程監理員,2023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這裡,他所在的片區海拔超過3700米。「這山很陡,一爬就是半天。」舒岐祥幾乎每天都要上山。 他嚴格把控整地、栽植、苗木等質量,排查用電、防火等安全隱患,督查生活垃圾、植被保護等環保問題……儘管工人換了一波又一波,舒岐祥始終堅守現場。 荒山不再、草木生長,山體變綠、家園變美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心血與付出。為統籌做好南北山造林綠化工作,自治區成立由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任總指揮的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組織體系。 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聚焦設計、施工、驗收等工程環節,先後制定造林作業設計規則、技術規範要點、監理規定、檢查驗收辦法及實施細則等20餘項工程管理辦法,為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基礎。 目前,我區70餘家企業參與承包造林工作,共計承包造林23萬餘畝,撬動社會資金約20億餘元。 「南北山綠化工程是現代化建設的樣板工程。」丁玉珂說,「通過南北山綠化,能夠不斷滿足西藏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特別是美麗環境的嚮往,逐步厚植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家底』。」 綠水青山間的生態答卷 西藏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在生態領域具有特殊戰略地位,其生態狀況直接關係到青藏高原乃至國家的生態安全。但曾經,西藏部分地區存在風沙大、植被脆弱、國土沙漠化嚴重等問題。 生態,既是「國之大者」,也是西藏「四件大事」之一,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保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高度,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生態環保部門瞄準「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這一目標,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西藏自治區頒布《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出臺《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貫徹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決定》《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加快建設美麗西藏的決定》等,環境權利保障法制體系不斷健全,為保障各族人民環境權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支撐。全區各級林草主管部門通過實施南北山綠化工程、「雙重」規劃營造林項目等工程,推進全民義務植樹,鞏固鄉村「四旁」植樹行動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營造林建設任務512萬餘畝。 放眼全區,西藏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步伐更加堅實。我區大力實施防沙治沙、退耕退牧、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成效顯著,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 如今的雪域高原,空氣純淨、湖泊澄澈、森林繁茂、草原遼闊,各族群眾享受著藍天、青山、綠水,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西藏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8.02%;全區主要城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9.9%;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優良、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總體處於自然本底狀態,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植此青綠,不負時代。新時代新徵程上,全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安排,全力以赴、攻堅克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王香香 黃志武 孫開遠 盧文靜 康潔白姆 (西藏日報)
受訪大學生從勞動教育中收穫了什麼: 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 69.40% 提升了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5.93% 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60.66% 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53.28% 學到具體勞動技能 41.62% 其他 0.40% 從去年9月種下油菜籽,到見證春日油菜花驚豔綻放,再到初夏揮鐮收割,中國美術學院「春收計劃」這門勞動實踐課程貫穿了完整的作物生長周期。課程結束後,學校食堂則將油菜花籽榨成油,端到同學們的餐桌上。 即便收割當天下起了小雨,後勤老師還是冒雨細緻示範:握刀的角度、發力的技巧、緊貼根部下鐮的手法……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的張韻晗覺得,每一個動作都凝結著對土地與勞作的敬意,她也意識到「原來割油菜有非常多的門道」。 就讀於北京林業大學的楊梅藝則報名了學校開設的烹飪課程,這門課教室設在食堂,學校為了保障教學質量採取小班教學,老師是學校烘焙坊的師傅,楊梅藝「搶到課高興了好幾天」。打發奶油、攤蛋皮、製作曲奇餅乾,楊梅藝成就感滿滿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後勤工作者的熱情和艱辛,看到了勞動者對技藝的堅守。 作為包頭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陳怡含的大學生涯始終貫穿著勞動教育的印記。從志願服務到理論課堂,勞動實踐讓她對專業的認知從書本走向現實。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就「大學勞動教育」相關話題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843份。調查發現,91.37%受訪大學生所在高校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8.63%受訪大學生所在高校將其作為選修課程或實踐活動。 受青睞的勞動課,背後有何門道? 來自福建師範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袁夢嶸參加過不少勞動教育課程——交通引導、烘焙製作、衛生打掃、針線活兒等。這些技能可以用到生活中,袁夢嶸特別有成就感。她坦言:「看似簡單的事情,實際做起來都不容易。每一份勞動都值得被尊重。」 海大茶園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網紅地標」。這片茶園由學校後勤部門負責養護,校團委組織各學院學生輪流參與採摘,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汪東風指導學生們制茶。「從採茶到炒茶,學生們全程參與,既體會『一茶一飯來之不易』,也收穫親手勞動的成就感。」中國海洋大學團委實踐部部長周星宇說,近兩年已有1500餘人參與採茶制茶活動。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1.42%受訪大學生參加過如敬老、環保宣傳等社區服務,44.28%受訪大學生參加過手工製作類勞動實踐。農田耕種、園藝種植等農事活動(43.84%),企業實習等職業體驗(37.33%),食堂幫工等校園後勤服務(37.66%)等都是受訪大學生常參加的勞動實踐。 當第一次控制無人機順利升空,開展農田檢測,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的勾琳萱心中的成就感難以言表。在勞動教育課上,她和同學們親手種植蔬菜,從踩線定位、翻地、鬆土到播種、施肥,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緻、耐心。勾琳萱在參觀種子處理的科技流程時驚訝地發現,如今農業已經不再是「鋤禾日當午」的傳統模樣,它越來越走向智能化、精細化。 中青校媒調查還發現,在眾多勞動教育形式中,僅18.99%受訪大學生傾向開展體力勞動,34.24%受訪大學生傾向開展創造性勞動實踐活動,46.77%受訪大學生傾向於兩者結合、均衡開展。 「學一道時令菜,練一門新手藝」,清明「春山與詩」包青團、端午「遊園會」包粽子、重陽製作重陽糕、小雪雅集圍爐煮茶、冬至捕魚感受傳統農耕漁事……中國美術學院後勤服務中心加強與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的協同合作,結合傳統二十四節氣,開展一系列古韻文化課程與活動,將「勞育」融入「大思政」育人理念,全鏈條打造生活化、具象化、國美味的勞動實踐。 「其中,『藝塘尋魚』捕魚活動深受師生喜愛。大學生上午『摸魚』,中午全魚宴、『杭州一高校開展幹塘節』等話題在社交媒體平臺霸榜,勞動教育相關活動全網全年總閱讀量3686萬。」中國美術學院後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龐洋介紹。 2021年至今,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教授李郇和團隊師生多次來到雲南省鳳慶縣,在紅塘村、塘房村等地,與村民一起改造農房和農家小院。這項鄉土中的實踐,既與師生們的專業學習和科研息息相關,也是一場深入鄉村的勞動教育。 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博士、雲南大學教師龍曄介紹,請同學們參與到勞動中,是希望同學們真正去了解鄉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通過溝通、實踐去創造和改變的。親身參與勞動,在勞動中和村民溝通,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了解鄉村。我們的學生通過參與勞動,從村民那裡學習了許多地方知識和實踐經驗,例如本地材料的處理和使用,還有民間智慧,比如如何看旱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等。」 勞動是一本無字的書。親身參與設計和施工,讓同學們從泥土中獲得第一手的知識和技能。從一次排水洞疏通中,龍曄發現,土地的坡度、土壤的保水程度等都決定著排水系統的建設方式,「書本上不會講這麼細,還是要到實踐中摸索。」 北京林業大學綜合保障部基建與維修中心日常維修管理員關偉徵結合中心日常維修工作,梳理生活中常見的維修問題,並融入教學內容中,課上,他準備好水龍頭、臺盆、馬桶等教學用具,讓學生在課堂上「拆的是實物、學的是真活」,真正學習和掌握上下水管安裝等生活維修技能。 「這門課的課程整體滿意度100%!」同學們紛紛留言表示:「課程特別好,有理論、有實操。」還有同學向關偉徵提出申請,希望在課餘參與到日常維修保障任務中。 「勞動創造價值」,受訪大學生在勞動中汲取精神力量 「勞動課的氛圍輕鬆很多,不像專業課那麼拘謹。」張韻晗覺得,後勤老師們是經驗豐富的長者,將經驗傾囊相授。「春收計劃」這門課沒有考試,不需要提交作品,只需要腳踏實地參加勞動,並留下結課後的心得體會。張韻晗寫道:「這短暫的過程裡,油菜既完成了從觀賞之美到實用之益的轉化,更讓我在親身勞作中體會到耕耘的意義,這份踏實付出的力量,成為激勵我前行的精神養分。」 調查顯示,超九成受訪大學生表示在勞動教育中有實質性收穫。69.40%受訪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培養了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65.93%受訪大學認為勞動教育提升了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0.66%受訪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此外,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53.28%),學到具體勞動技能(41.62%)也是受訪大學生眼中勞動教育的價值。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何燁參與了學校開設的「典籍中的勞動之光——匠心啟智沉浸式體驗系列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在縫製線裝古籍課程中,她能夠初步體會古籍修復師的經歷和心路歷程。何燁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她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有別於理論學習的專業內涵,「這增進了我對文化遺產的情感,也深化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袁夢嶸特別提到,勞動過程中不僅僅有技能的提升,還有內心的成長。她曾以為擦玻璃只要用水一擦就亮,實際操作才發現,要先用清洗劑去汙,再用幹布擦乾水漬,「看似簡單的活兒,藏著不少門道」。在扎紮實實的實踐中,袁夢嶸更加尊重勞動、敬畏勞動。最開始參與勞動教育課程時,她曾經抱著敷衍的態度,「單純是為了籤個到,打算玩手機打發時間」。後來投入到活動中,她發現這樣的課程安排非常有意義,態度也隨之改變了。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勾琳萱覺得勞動真正的意義不只是結果,而是過程中流過的汗水、積攢的經驗和沉澱下來的成長。以前勾琳萱覺得勞動就是體力活,是一件「辛苦但不得不做」的事。但在果園收穫滿滿一筐葡萄,聞著指尖留下的香甜後,她意識到勞動是一種有尊嚴、有智慧、有美感的創造過程。 在河北涿州上勞動教育課期間,勾琳萱幾乎每天早上7點就要出發,親自去耕地、播種,幾天後看到種子冒出小芽,「那一刻的喜悅不是旁觀者能體會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勾琳萱說,「這也給了我極大的激勵——讓我學會腳踏實地、不怕吃苦,在未來面對挑戰時都能迎難而上。」 在勞動課程中「增長才幹、連結未來」 龐洋介紹,2024年度學校共開設10餘門課程、20個班次,完成了1300餘名學生的勞動教育,幫助同學們在實踐參與中增長見識、鍛鍊能力。 「勞動教育不是單一部門的事,而是全校協同的系統工程。」周星宇說,教務處作為牽頭部門,搭建了勞動教育的「四梁八柱」——從45門勞動教育通識課程,到專業課程中的勞動實踐,構建了從理論到專業的完整鏈條。 「我們推行『一學院一品牌』,讓每個學院的專業優勢成為勞動實踐的『利器』。」周星宇介紹,海洋與大氣學院的海洋科普進社區、工程學院的科創成果展示,都是「專業+勞動」的生動實踐。而「一校區服務一城區」模式讓勞動教育紮根地方,例如嶗山校區對接嶗山區金融需求與鄉村振興,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學生「對口賦能」。 調查顯示,46.66%受訪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課程對掌握未來職場技能非常有幫助,45.63%受訪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課程有一定幫助、能學到一定技能。 每次經過一個暑期的小菜園、民房改造工作,很多同學都會被曬黑。李郇說,如果學生的父母看到他們在村裡扛石頭,「可能要罵我的」。不過,曾參與小菜園改造的團隊成員劉錦鋒讀研一時,從紅塘回到學校後,開始思考「設計到底應該是物理空間的設計,還是社會空間的設計」。「我們本科學習階段,學習的大多是物理空間的設計,但在紅塘村的工作是通過搭建一個有序的空間,來改善、增進村民之間的社會關係,這更多的是社會空間的設計。」 龍曄也感受到了師弟師妹身上明顯的變化。「研究院的一位同學在寫感言時提到,我們在鄉村的工作不僅是幫村民修房子、花園,我們修的其實是村民對國家和社會的信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樣的感悟不是看課本或上一節普通的課程可以產生的,通過在村子裡和村民交流、共同勞動,他才會更理解村民的感受。」 走出教室,走進農田、果園和實驗基地,與土地的接觸讓勾琳萱感受到了知識的溫度和人情的厚度。她希望學校開設更多與生活結合緊密的勞動課程,如關於榫卯結構、竹編、制陶等手工藝課程,在勞動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動手能力。「勞動教育不應該只是課程,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它讓我更加熱愛土地、尊重勞動、珍惜成果。」勾琳萱說。 何燁在聽完全國勞動模範、一汽-大眾高級技師金濤的分享後頗有感觸:「從金濤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堅定一事的定力和時刻學習的態度。」她說,很多時候總想著選擇一條「最好」的道路,在權衡利弊後又灰心沒有適合自己的道路,但聽了前輩的人生軌跡後,何燁感受到每條道路都有其必經的艱難坎坷之處,重要的不是如何避開,而是如何面對,並將其轉為自己的人生經驗。 北京林業大學綜合保障部黨委副書記陳餘珍說,目前學校已建立起「3+N」後勤保障系統的勞動教育體系,烹飪技能培訓課程、日常維修課程、急救與健康體檢技能培訓課程、收納及縫補熨燙培訓課程等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希望幫助同學們既獲得『會修、會做、會算』的硬核本領,更能把『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綠色發展』的精神種子帶進未來人生。」 調查顯示,67.82%受訪者期待引入更多生活實用技能培訓,65.82%受訪者希望增加與專業相關的勞動實踐、提升職業素養,57.08%受訪者樂見開展社會公益類勞動、增加社會責任感,41.56%受訪者期待增加創造性、創新性勞動項目。 在周星宇看來,勞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勞有所獲、勞有所悟」。「就像海大茶園的茶葉,要經過採摘、揉捻、烘焙才能回甘,勞動教育也需要在實踐中沉澱,最終成為學生成長的養分。」周星宇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利 畢若旭 實習生 賈明皓 張瑋琪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 | 贵妃直播 |
红楼直播 |
夜月直播www成人 | 红桃直播 |
荔枝直播 |
黑白直播 | 看少妇全黄a片直播 |
桃花直播 |
伊人直播网站 | 黑白直播体育 |
巧克力直播 |
tvn直播 | 秀色直播 |
桃鹿直播 |
直播软件下载 | 仙凡直播 |
杏爱直播 |
富贵直播 | 桃花app |
伊人下载 |
蜜糖直播 | 月夜直播在线观看 |
西瓜直播 |
午夜直播 | 9.1樱花ppt网站大片 |
杏仁直播 |
伊人app | 伊人下载 |
榴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