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河晨霧散去,天津古文化街的青磚黛瓦間,「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此啟幕。 這場以天津為窗口、以青年為主角的文化盛宴,是一次地域特色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把解碼中華文明「和合」基因的鑰匙。 從津沽大地望向神州萬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開放胸襟,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河海交匯處,藏著中華文化的密碼 天津的獨特,在於它自身就是一部「和合」的教科書。 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水碼頭」;近代開埠的歷史際遇,又讓它成為中西文明對話的「前沿客廳」。五大道的小洋樓與古文化街的牌坊相映成趣,相聲茶館的「包袱」與濱海新區的科創標語隔空呼應。 在這裡,吃煎餅果子配咖啡,聽相聲用VR眼鏡,這種「混搭」非但不顯突兀,反而生發出獨特的文化張力。 這種交融,也並非天津獨有。 從長安古道的胡漢交融,到泉州港的萬商雲集,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正因其始終以「和合」為底色。楊柳青年畫變身潮玩、大沽炮臺遺址旁崛起生態公園……最鮮活的市井煙火,詮釋的正是「和合共生」的普遍意義。 「文化轉譯」,讓傳統活在當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活動的主角是青年。他們用短視頻拆解相聲的「捧逗哲學」,用AR技術復原漕運盛景,甚至將「泥人張」彩塑做成盲盒。 這些看似「腦洞大開」的嘗試,實則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告白」。青年們正在用他們的語言重構文化敘事:傳統不再是教科書裡的鉛字,而是可觸摸、可互動、可再創作的生活符號。 這種「青春派」傳承,是全國性的文化覺醒。無論是故宮文創的「出圈」,還是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的火爆,都證明,傳統文化從不缺「知音」,缺的是符合當代審美的表達方式。保護文化遺產,不能止於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而要讓它們走進街頭巷尾、屏幕內外,成為「日常的詩意」。 「和合共生」的中國答案:在開放中守住根脈 天津的故事,也是中國的縮影。從「一帶一路」的文明對話,到鄉村振興中的非遺活化;從《只此青綠》的舞動山水,到「數字敦煌」的永久保存……今日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覺,探尋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之道。天津的探索尤其珍貴:它既沒有因循守舊地將文化「標本化」,也未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而是以「河海交匯」的智慧,讓古老文脈在創新中延續。 站在古文化街的戲樓前,聽一段京韻大鼓與電子樂的跨界混搭,或許能讓我們更懂「何以中國」。答案不在故紙堆裡,而在每個普通人參與的文化實踐中;不在復刻過去的懷舊中,而在面向未來的創造裡。 既能守護千年的根與魂,又能擁抱世界的變與新。而這,正是「和合共生」最動人的答案。(文/陳一釗) 來源:閃電新聞
香港經濟年中觀察—— 亮點多 活力旺 動能足(香江在線) 「香港一直是全球資本首選目的地之一,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擇,正是對『投資香港』最堅實的回應。」近日,在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署長劉凱旋宣布,該署已提前半年超額完成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績效指標。 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共協助超過1300家海外及內地企業在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帶來了超過1600億港元的外來直接投資,創造了逾1.9萬個新職位。 面對紛繁複雜的外部環境,香港迎難而上、銳意進取,實現本地生產總值連續10個季度增長。年中觀察香港經濟,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向好,經濟發展亮點多、活力旺、動能足。 資金流入,金融市場興旺 為慶祝香港交易所成立25周年,原本擺放在香港交易所金融大會堂的「金鑼」,前不久首次登上「金鑼巡遊號」流動展覽車,穿行於香港熱門景點,引得市民遊客紛紛排隊打卡。 每當有新公司在港上市,香港交易所裡的「金鑼」便會被敲響。今年以來,香港交易所鑼聲頻密,新股市場熱鬧非常。 北京賽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仿真工業軟體自主研發和產業應用的科技公司,今年1月成功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香港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橋頭堡,來港上市是公司走向國際化的關鍵一步。我們公司在港上市不到半年,已獲得海外客戶的訂單。」北京賽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大林說。 「2025年初至6月20日,香港交易所共迎來31宗新股發行,集資額超過884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一。」香港交易所內地業務主管周健男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在當前內地企業加速國際化布局的背景下,香港充裕的流動性、多元化的投資者結構、靈活高效的再融資機制等優勢更加凸顯,還有多家公司的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 新股市場的火熱,是香港金融市場興旺的縮影。2025年上半年香港證券市場市值增至42.7萬億港元,較去年增長33%;截至今年3月底,註冊基金數目達976個,按年錄得超過44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增長285%;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銀行存款總額超過18萬億港元,較2022年6月底增加了約19%…… 事實勝於雄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獲得各類國際排名的認可。在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今年3月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的整體評分進一步上升,總排名維持全球第三位,投資管理、保險業、融資等領域排名位列全球第一。 今年以來,香港密集推出多項創新舉措:上線跨境支付通,內地與香港快速支付系統實現互聯互通;發布《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提出打造數字資產領域全球創新中心的政策框架…… 「為鞏固這穩步向好的勢頭,香港要不斷推動改革創新,提升香港金融市場的廣度、深度和效率。」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將鼓勵更多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吸引新資金,繼續推動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擴容增量,以及與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聯繫。 人氣旺盛,消費市場回暖 香港海洋公園尚未開門,入口處已經排起幾列長隊。有的遊客專門攜帶大熊貓公仔前來,興奮地等待入園。在這裡,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是吸引遊客的「超級明星」。 2024年,首對「港產」大熊貓龍鳳胎誕生,加上第三對中央贈港大熊貓,香港海洋公園的大熊貓增至6隻,為史上最多。「自從多了4隻大熊貓,香港海洋公園的遊客不斷增多,今年5月、6月的入場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19%。」香港海洋公園行政總裁黃嗣輝介紹,公園正在為即將滿周歲的大熊貓龍鳳胎「加加」「得得」準備慶生活動,預計今年入場人次將高過去年,全年盈利表現可期。 從港島望向九龍,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如一顆鑲嵌於維港之畔的珍珠,絢麗的外牆在陽光下閃耀珠光,璀璨奪目。自今年3月開幕以來,國際體育盛事、大型文藝表演在這裡接連登場,啟德體育園迅速成為香港新地標、人氣新高地。 「啟德體育園的啟用,讓香港擁有規模最大、頂尖的活動場地。3個月的時間內,已舉辦了15場大型演唱會,吸引約60萬海內外觀眾。」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表示,盛事活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香港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舉辦的大型演唱會超過285場,吸引超過390萬名觀眾,帶來約34億港元的消費額。 香港文旅市場亮點頻頻,帶旺人氣,有力助推消費市場回暖。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共錄得約2400萬人次的訪港旅客,同比上升12%。與此同時,2025年5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13.2億港元,同比上升2.4%,優於市場預期。 「目前有不少零售商經營情況理想,而且有新品牌出現。」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說,業界正在努力創新轉型,尋找商機,相信香港零售業會一步一步向好。 諮詢機構世邦魏理仕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旅客流量持續回升,店鋪出租情況亦逐步改善,香港部分零售商正以審慎樂觀的態度重新進場,一線街鋪供應緊張,租金有輕微升幅。 「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經濟充滿韌性。」香港太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鄧健榮表示,儘管面臨短期挑戰,集團對香港長遠的前景仍保持樂觀,將持續在港投資,旗下地產和航空業務已分別開展300億港元和1000億港元的投資計劃。 貿易活躍,「朋友圈」擴大 7月15日,位於香港青衣的香港中國外運物流中心嘉賓雲集。伴隨一聲鑼響,由中國外運(香港)倉儲有限公司運營的倫敦金屬交易所倉庫正式開倉。當天,全港8個倫敦金屬交易所核准的倉儲設施全部投入運營,約7000噸倫敦金屬交易所認可品牌的有色金屬已在港入庫。 背靠內地龐大市場,香港正發力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帶動香港航運及貿易服務發展。上海黃金交易所也於今年6月在香港啟用首個離岸黃金交割倉庫,在其國際板上市於香港交割的黃金合約。 「香港交割倉庫的正式啟用,將有效縮短內地有色金屬企業與全球市場的時空距離,顯著提升亞洲時區交割效率,是香港大宗商品市場邁向國際化、專業化的重要裡程碑。」中國外運(香港)倉儲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張夢瑤說。 面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大,產供鏈碎片化風險上升,以貿易立足的香港積極拓展新市場、開拓新商機。過去幾年,香港已與21個經濟體籤訂9份自由貿易協定,與33個經濟體籤訂24份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 5月中旬,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的商貿代表團到訪卡達和科威特,達成了59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隨團出訪的專業服務機構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參與籤署了其中4項。 「中東國家近年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金融、科技、可再生能源等。香港金融專業服務體系完善,可幫助中東機構投資者進入香港及內地市場,也可與內地企業『並船出海』,共同開拓中東市場。」歐振興說,隨著香港與中東之間認識加深,一定會有更多中東企業來港。 遍布全球的貿易投資夥伴網絡,讓香港有充足的迴旋餘地應對外部挑戰。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2025年6月,香港商品整體出口貨值同比上升11.9%,上半年整體出口貨值同比上升12.5%,實現連續16個月增長。 7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面對複雜多變的外圍環境,香港經濟結構正在升級轉型,我們看到的機遇大於挑戰。金融市場表現亮麗、創科產業快速發展,傳統行業也積極轉型升級。」陳茂波在報告發布會上介紹,多組數據都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正進一步提升,在多項外商調查和國際排名方面均廣受認同。 「宏觀而言,有國家的支持,政府、各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必定可以取得新的突破,發展新的增長點,為香港開創新局面。」陳茂波說。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馮學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夜月直播www成人 | 水仙直播 |
月神直播 |
趣播 | 咪咕直播 |
桃子直播 |
咪咕直播 | 魅影视频 |
免费直播 |
月神直播 | 美女直播app |
小猫直播 |
魅影直播游客免登录 | sky直播 |
桃花app |
金桔直播 | 桃鹿直播 |
花蝴蝶app直播 |
极速直播 | 河豚直播 |
深夜大秀直播app |
伊人app | 牡丹直播 |
免费直播平台 |
香蕉直播 | 杏爱直播 |
蜜疯直播 |
秀色直播app下载 | 黄瓜直播 |
看b站a8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