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8月8日電 題:海洋廢塑料變身潮品 「藍色循環」模式促新生 記者 官逸倫 在「藍色循環」項目發起成員之一、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藍景科技」)的展示區域,人們或許很難想像,製成方巾、領帶、單肩包等產品的重要材料是曾被丟棄在海洋中的廢塑料瓶。 8月7日,作為「藍色循環」項目發起成員之一的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由海洋廢棄塑料瓶製成的產品。宋雪晴 攝 作為一種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藍色循環」由中國浙江省台州市於2020年率先開始探索。該模式通過吸納沿海民眾和漁民加入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聯合企業製成再生海洋塑料粒子,最終生產出包括再生紡織品、再生塑料製品等符合國際生態環保理念、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成功讓海洋廢塑料獲得「新生」。 每年有大量塑料廢棄物流入海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警告說,若不採取行動,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總量或將超越魚類。 張文祥是「藍色循環」模式下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儲存站點「小藍之家」的「家長」。曾經是村幹部的他在退休後加入「小藍之家」。張文祥表示,在其所負責的站點,有時一天可以收到上百斤的海洋塑料廢棄物。他說,當地沿海環境在「小藍之家」建立後得到明顯改善。 為確保收集的塑料廢棄物來源於海洋,「藍色循環」利用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海洋塑料從回收到應用的全過程可視化追溯,解決了數據流轉真實性的問題。通過掃描產品二維碼,製成該產品的海洋廢棄物由誰收集、儲存、轉運、再生、加工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李方看來,「藍色循環」創新了海洋塑料汙染治理模式,形成了海洋汙染物收集、運輸、再生、高值利用的閉環價值鏈,並通過將一部分利潤反哺給漁民和沿海居民,激勵其收集海洋垃圾,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 2023年10月,為表彰該模式對近岸海域塑料汙染治理作出的傑出貢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將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獎項授予「藍色循環」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台州市已累計回收海洋塑料廢棄物5.45萬噸。 藍景科技生產副總經理方敏告訴記者,漁民的觀念在這幾年裡改變了很多:一開始他們覺得將捕魚時打撈上來的塑料廢棄物帶回陸地很麻煩,但現在他們會覺得這是應該做的。方敏表示,漁民逐漸意識到,如果把這些垃圾丟在海裡,海洋裡的魚最終會越來越少,「其實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獲得「地球衛士獎」以來,「藍色循環」模式在從一地試點到向全省推廣、從塑料瓶到全品類塑料回收利用、從單一主體到更多主體參與等方面實現拓展。 據台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負責人王安介紹,在「藍色循環」模式獲得「地球衛士獎」後,該市開始探索制定中國首部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的地方性法規,了解企業、漁民等多方需求,以期將好的經驗轉化為制度,也把前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在制度中予以規範。 王安表示,《台州市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規定》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她希望能通過聚焦海洋塑料廢棄物這一小切口,帶動其他海洋廢棄物的治理。 李方表示,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規範化將有助於相關實踐的推廣。「海洋環境治理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參與。但怎麼參與,需要一定的規範。」 李方同時告訴記者,未來,「藍色循環」模式亦可進一步探索如何將收集處理海洋塑料廢棄物與源頭汙染防治相結合,如通過升級改造相關設施減少進入海洋的塑料廢棄物數量。在他看來,這對「藍色循環」模式來說或許是一個新的動力。(完)
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以福建沿海抗日鬥爭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鷹眼》日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座談會,座談會由作家出版社、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協、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漳州市委宣傳部、漳州市文聯聯合主辦。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當日表示,書寫抗戰故事是時代的召喚、是中國作家的神聖使命。這部小說視角獨特,故事性強,以現實與歷史的對話實現了對戰爭與歷史的反思。 長篇小說《鷹眼》。主辦方供圖 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作家柳建偉認為,小說《鷹眼》題材重大,背景宏闊,突出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戰作用,主線清晰,人物塑造鮮明,語言乾淨、準確、簡潔,建議小說中可以多用一些真實地名,增強歷史厚重感和真實的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認為,小說在描寫敵我雙方鬥爭時,把重心放在了寫人上,注重寫人、寫人物形象,作品具有較強的故事性、緊張的情節以及引人入勝的戲劇性。 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認為,小說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概括的歷史內容非常廣闊,敘事上採用雙線並行的方式,情節設計巧妙,體現了中華美學的精神,方言和民俗的融入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生活、地域文化特色的熱愛和熟悉。 福建省文聯原巡視員、福建省作協名譽主席楊少衡介紹了這部書的背景,認為這是一部從特殊角度表現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作品,具有戰略眼光和飽滿激情。 中國作協創聯部原主任彭學明認為,小說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生動飽滿,藝術的隱喻巧妙自然,不僅寫正面諜戰,還用大量的閒筆寫了海盜生活、漁民生活,建議小說可以加強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當代》雜誌主編徐晨亮認為,小說成功塑造了多個典型人物關係與情節模塊,既滿足讀者類型化期待,又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實現了良好平衡。作者巧妙運用已有文學和影視元素,並融入地域特色與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使作品在敘事上更具吸引力,具備較強的影視化潛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認為,小說中地方風土人情對情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小說在諜戰題材上進行了創新,將小事件與大歷史背景結合,提升了諜戰小說的思想深度和文學價值,同時避免了孤膽英雄的設定,展現了群像的魅力。 座談會上,該書作者吳玉輝分享了創作《鷹眼》背後的故事。他表示,這部作品靈感來源於自己家鄉的抗戰歷史,他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銘記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英雄們。(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7253
36
2025-10-27 18:58
83965
59
2025-10-27 18:58
51697
79
2025-10-27 18:58
39487
31
2025-10-27 18:58
96584
29
2025-10-27 18:58
71386
39
2025-10-27 18:58
25931
16
2025-10-27 18:58
34176
13
2025-10-27 18:58
53869
73
2025-10-27 18:58
57269
25
2025-10-27 18:58
83961
65
2025-10-27 18:58
12678
23
2025-10-27 18:58
24597
74
2025-10-27 18:58
21465
18
2025-10-27 18:58
67135
93
2025-10-27 18:58
14259
43
2025-10-27 18:58
42759
26
2025-10-27 18:58
16849
14
2025-10-27 18:58
98247
86
2025-10-27 18:58
75238
54
2025-10-27 18:58
43162
72
2025-10-27 18:58
39154
75
2025-10-27 18:58
82316
53
2025-10-27 18:58
91425
12
2025-10-27 18:58
96853
81
2025-10-27 18:58
73581
53
2025-10-27 18:58
78532
59
2025-10-27 18:58
31268
51
2025-10-27 18:58
57628
14
2025-10-27 18:58
41279
89
2025-10-27 18:58
59364
52
2025-10-27 18:58
75948
67
2025-10-27 18:58
64239
27
2025-10-27 18:58
83417
48
2025-10-27 18:58
65329
34
2025-10-27 18:58
75342
25
2025-10-27 18:58
82613
17
2025-10-27 18:58
92467
15
2025-10-27 18:58
56837
78
2025-10-27 18:58
92734
43
2025-10-27 18:58
91426
53
2025-10-27 18:58
38627
72
2025-10-27 18:58
42153
62
2025-10-27 18:58
54263
21
2025-10-27 18:58
87513
79
2025-10-27 18:58
59768
93
2025-10-27 18:58
18453
15
2025-10-27 18:58
56912
63
2025-10-27 18:58
31978
87
2025-10-27 18:58
63547
34
2025-10-27 18:58
89645
95
2025-10-27 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