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8月13日電題:災後危房變優居,內蒙古愛心接力援青海 記者 奧藍 記者見到75歲的朵官戶女時,她正和兒女一起在家中嘮嗑。她本是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前河鄉芒拉村村民,因2023年12月甘肅省積石山縣6.2級地震被迫離開家園,在臨時安置點生活近一年之後,於2024年底搬進十餘公裡外的新居。 8月12日,朵官戶女家來了一批千餘公裡外的特殊客人——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災後維修加固項目調研組。這時的她才知道,「憂居」變「優居」的背後,竟還有一段跨越山海的感人幫扶故事。 朵官戶女的新家是「美麗城鎮」棚戶區改善項目,這裡本是一處建於2017年的保障性住房,入住率並不高,災害發生後被政府定為災民搬遷安置點。但是,這裡也受災害波及,部分建築的承重結構承載力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現險情,成為C級危房,需要重新修繕。 伸出援手的正是內蒙古的愛心力量。2024年6月,內蒙古紅十字會經前期考察後,向青海省災區捐贈資金580萬元,對接民和縣官亭鎮官東村保障性住房災後維修加固項目,捐款方是內蒙古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 2024年7月,民和縣紅十字會按照協議,與民和縣住建局籤訂保障性住房災後維修加固工程協議;8月,工程開工建設,修復脫落的外立面、開裂的屋內牆體和地面、受損的結構柱和基礎梁等;年底,受災居民陸續裝修入住。 據統計,目前「美麗城鎮」棚戶區改善項目的兩棟樓中,安置群眾41戶,已入住29戶。 圖為修繕後的新居。記者 奧藍 攝 朵官戶女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相較於之前的農村生活,如今的樓房中有廁所和暖氣,舒適便利。她有心臟病,腰也不好,醫院就在2公裡之外,這讓她很安心。官亭鎮人口多,她的兒子靠打零工、做小買賣就能有不錯的收入。「這房子好住,我們的生活也很好。」 11日至14日,內蒙古紅十字會組織捐贈人代表、媒體記者等成立調研組,赴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實地調研,回訪援建的災後維修加固項目。 「用在老百姓身上,用在民生項目上,用在需求比較迫切、改善效果比較強烈的地方。」內蒙古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楊鳳屹介紹說,這個項目是經考察評估之後確定的。「我們前期反覆商量、看這筆錢要怎麼用。企業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愛心善舉要有的放矢。」 (資料圖)圖為災後經評估,確定為C級危房的屋內場景。民和縣紅十字會 供圖 「術業有專攻,企業出錢,紅十字會來協調執行。我們對這次項目很滿意。」匯能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此次項目捐款500萬元,總經理助理高平此行感悟很深。在他看來,企業與紅十字會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合作模式。「作為企業,我們認真經營,努力賺錢,通過公益活動回饋社會;各地的紅十字會則為我們搭建起這樣的平臺。」 高平告訴記者,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他們近年來已陸續通過內蒙古各級紅十字會捐款超1.65億元。「跟紅十字會合作,我們很放心。」 「內蒙古紅十字會和愛心人士真的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民和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李忠德告訴記者,棚戶區居住的本就是低收入、生活條件較差的弱勢群體。項目的順利完工,不僅保障了老百姓的住房安全,改善了他們的居住條件,同時還使得受災居民儘快恢復生活秩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 「災後重建、安置是民生工作,事關受災群眾民生福祉。社會各界都在出力,我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單位。」李忠德告訴記者,他看到了太多群策群力、扶危濟困、奉獻愛心的感人故事。 天災雖無情,人間有大愛。(完)
浙江寧波夏日荷塘田埂間,孩子們追蜻蜓、數青蛙。當他們走進《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總冠軍陳更的「詩詞小動物圖鑑」互動課時,這些從大自然生發的鮮活靈感在「飛花令」傳遞中脫口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蓮葉無窮碧」……童趣與詩意在吟誦中交融。 8月3日至7日,2025「出口成章·詩詞少年」總展演活動在浙江寧波舉辦。來自全國各地近200名少年與詩詞為伴,收穫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暑假。這些生於人工智慧時代的少年,跟著古詩詞研學、聆聽大師講課,一路用「飛花令」把美好的詩句融入山河湖海,在躬身行走中體驗與中國詩詞的美妙相遇。同時,也引發了AI時代如何讓青少年愛上古詩詞的思考。 此次活動由中國青年報社主辦,大連厚仁科技有限公司、中青海德(北京)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寧波東錢湖文旅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由中華書局、讀者傳媒、西北師範大學支持,並由中華詩詞學會作為指導單位。這是中國青年報社關注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的一次生動實踐,旨在搭建文化研學交流舞臺,提升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青山綠水成為流動的詩詞課堂 8月4日,大巴車穿行在浙東青山綠水間,稻田翻浪、遠山如黛,參加研學遊的少年們,在車上展開一場「飛花令」,青山綠水成為流動的詩詞課堂。 途中所見湖光山色、古村韻味讓孩子們觸景生情,有的望著窗外稻田吟誦「稻花香裡說豐年」,有的看到遠山脫口而出「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用詩詞定格眼中的美景;與新結交的小夥伴並肩而行,他們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互贈心意。有人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有人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彰顯豪情。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總冠軍陳更深受詩詞少年們喜愛。幾年來,她見證了這些熱愛詩詞的少年的成長與蛻變。她遇到過曾經沉迷電子產品的少年,因為愛上詩詞,與小夥伴切磋對詩,喜歡上文史知識;她也看到當年怯生生捧著筆記本求籤名的小朋友,如今已能站在舞臺上從容展現實力。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總冠軍陳曦駿被孩子們的熱情所感染,他分享了自己與詩詞的故事,寄語少年:「只有『為有源頭活水來』不斷更新知識,才會有『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自然和灑脫。」 令家長們感慨的是,孩子們爭先恐後誦讀詩詞時,眼裡有光。一位家長說,詩詞研學讓孩子們在行走中種下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美好,言行舉止更加彬彬有禮。 生長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一代,習慣用表情包、流行語等方式進行表達。而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自我表達能力下降、語言貧乏,有「詞不達意」的苦惱。 不學《詩》,無以言。為倡導規範、典雅、文明、得體、有生命力的語言表達,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今年,中國青年報社開設「文質彬彬·每日好詞語」專欄,引導青少年「好好說話」「好好表達」「好好交流」。 中國青年報社希望搭建更廣闊的文化研學交流舞臺,讓傳統文化「活下去」「火起來」「傳下去」,讓青少年,能夠從「詞窮」到「開口皆詩詞,出口即成章」。 詩詞的核心價值在於「美」與「成長」 「老師,AI能代替我背詩詞嗎?」在名師面對面環節,一名詩詞少年拋出的問題,掀起一場關於人工智慧與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度討論。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首席顧問祝智庭以「會當凌絕頂」作比喻,進一步闡釋:AI應是助力人攀登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的核心思考能力。 「詩詞的浪漫之處,在於它能激發無限聯想。」祝智庭強調,詩詞學習對青少年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一方面能滋養創造思維,讓想像力在文字間自由馳騁;另一方面引導青少年在成長中向善向上,「這些深層的精神滋養,是AI無法替代的人文內核」。 常在出口成章App上和AI「對詩」的小學生裴敏希說,AI能快速找出自己背錯的詩句,還會推薦風格相近的詩詞,「但那種讀到『舉頭望明月』時想起媽媽的心情,只有自己才懂」。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林峰認為,詩詞是提升人們文化修養、豐厚精神底蘊的有益載體,尤其對孩子而言,如勸學詩、憫農詩等作品,具有春風化雨般的教化意義,從小培養孩子們尊師重教、悲天憫人的情懷素養,當他們長大成人,回味詩詞人生,會獲益匪淺。 「隨李白觀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伴王維賞塞北大漠『大漠孤煙直』——詩詞裡的山河,其實離孩子們很近。」《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李定廣帶領孩子們開啟一場「詩詞旅行」,讓孩子們在詩句中身臨其境感受山河之美。 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正成為連接孩子與詩詞的重要橋梁,在AI等科技助力下,詩詞能更自然地走進孩子的世界,讓誦讀古詩詞的樂趣更鮮活:AI可生成動態畫面還原詩中場景;演繹詩詞時,AI能輔助構思畫面與動作,讓「飛花令」「場景演繹」等經典形式有了新玩法。 在李定廣看來,詩詞的核心價值在於「美」與「成長」。「詩詞本質是美的載體,古人以此進行審美教育,哪怕不懂字義,孩子也能從節奏韻律中感受音樂之美。」 他如此解讀詩詞之美滋養人格:「讀『會當凌絕頂』能立壯志,品『海內存知己』能悟真情,詩詞對人格的提升是潛移默化和影響深遠的。」 AI賦能,詩詞少年如新竹拔節向上 8月7日的總展演現場,一群詩詞小達人闖過重重關卡,直接與《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雷海為對壘。在超燃的「飛花令·顏色」主題對決中,少年們憑藉對詩詞的深厚積累和快速臨場反應,讓雷海為「敗下陣來」。 「這屆題目更注重對詩詞的理解,孩子們小小年紀有這功底和反應,太讓人驚喜了!」雷海為豎起大拇指。 遼寧省基礎教育語文教學專業指導委員會秘書長、特級教師胡東輝帶來「數字時代,如何讓孩子愛上古詩詞」的思考。 「人工智慧時代已然到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對詩詞教學而言,它更是重要的助力。」胡東輝坦言,積累和模仿是古詩詞學習的基礎,但創作才是更高境界,「AI為學生創寫古詩詞提供了新可能」。 中華詩詞學會秘書長杭中華表示,在詩詞教學中運用AI工具能提高學習效率、深化理解、增強興趣,要把AI工具用好,關鍵在於正確引導。 胡東輝強調,AI工具的運用需要方法,「要不斷訓練學生的提問技巧、提升欣賞水平」。在他看來,詩詞教學應「因時而異、因人而異」,「要善用科技挖掘詩詞閃亮的內核,讓傳統文脈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出口成章·詩詞少年」活動迄今已舉辦3屆,出口成章平臺創始人、大連厚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寧深切感受到孩子們誦讀古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特別是在AI技術加持下,「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情境愈加豐富、互動更富有趣味」。他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肩負起更大責任,點燃孩子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以詩潤心,文脈如泉流奔湧而不息;以行明志,少年如新竹拔節而向上。」吳建寧認為,當AI成為少年們研讀詩詞路上的同行者,如同千年文化智慧藉由科技力量滋養青青禾苗,一代代詩詞少年的成長意味著,在人工智慧時代,詩意從未遠去,科技之光會愈發清晰地照亮他們的人生前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劉胤衡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9176
35
2025-10-25 13:52
67825
62
2025-10-25 13:52
46825
19
2025-10-25 13:52
92634
75
2025-10-25 13:52
41532
53
2025-10-25 13:52
91824
86
2025-10-25 13:52
42583
73
2025-10-25 13:52
64893
14
2025-10-25 13:52
38174
43
2025-10-25 13:52
98312
86
2025-10-25 13:52
14865
26
2025-10-25 13:52
62948
91
2025-10-25 13:52
65942
24
2025-10-25 13:52
65819
45
2025-10-25 13:52
97345
12
2025-10-25 13:52
43265
63
2025-10-25 13:52
61538
26
2025-10-25 13:52
54981
24
2025-10-25 13:52
75641
36
2025-10-25 13:52
96528
24
2025-10-25 13:52
14258
64
2025-10-25 13:52
54879
59
2025-10-25 13:52
13794
13
2025-10-25 13:52
91326
92
2025-10-25 13:52
93428
45
2025-10-25 13:52
52691
28
2025-10-25 13:52
19746
74
2025-10-25 13:52
95462
98
2025-10-25 13:52
19285
13
2025-10-25 13:52
19567
71
2025-10-25 13:52
34297
71
2025-10-25 13:52
95246
35
2025-10-25 13:52
79123
62
2025-10-25 13:52
86374
87
2025-10-25 13:52
61297
78
2025-10-25 13:52
81953
64
2025-10-25 13:52
76259
47
2025-10-25 13:52
19482
26
2025-10-25 13:52
27315
27
2025-10-25 13:52
76324
87
2025-10-25 13:52
74683
48
2025-10-25 13:52
67941
21
2025-10-25 13:52
61897
15
2025-10-25 13:52
94683
19
2025-10-25 13:52
76921
93
2025-10-25 13:52
34261
28
2025-10-25 13:52
28651
59
2025-10-25 13:52
57316
91
2025-10-25 13:52
76538
71
2025-10-25 13:52
43691
82
2025-10-25 13:52
28631
82
2025-10-25 13:52
48169
38
2025-10-25 13:52
58916
21
2025-10-25 13:52
| 么么直播 | 魅影视频 |
| 魅影5.3直播 | |
| 美女直播 | 极速直播 |
| 雨燕直播 | |
| 伊人直播 | 四季直播 |
| 9.1樱花ppt网站大片 | |
| 西瓜直播 | 樱花直播nba |
| 春雨app直播免费看 | |
| 成人抖阴 | 打开b站看直播 |
| 黄播 | |
| 魅影视频 | 樱桃直播 |
| 伊对免费下载 | |
| 魅影视频 | 橙色直播 |
| 魅影直播 | |
| 抖音成人版 | 名模直播 |
| 成人性做爰直播 | |
| 红桃直播 | 优直播 |
| 免费直播平台 | |
| 海棠直播 | 桔子直播 |
| 花间直播 | |